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0|回复: 0

吴非:孩子真的不能输在起跑线?

发表于 2014-9-3 10:29: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是这个五岁娃娃口齿不清,是我有些耳背,他说“外婆的舞蹈班”,我听成《外婆的澎湖湾》了;接着他又慢慢地说了句“妈妈的国学班”,我惊悚,这孩子讲话怎么不太文明?随即弄明白,五岁,本市著名幼儿园,家里代报了好几个“特长班”,两代人按照自己童年少年的未遂理想,让宝贝代表自己去上课,去做梦。“外婆的舞蹈班”,即“外婆要她报名上的舞蹈班”,不是他要去的,是代外婆去“特长”的。

       另有一名外婆更猛(虽然未必达到目前通行的“史上最牛”),她那上中班的外孙女同时学“五个特长”, 计有: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英语班和围棋班。双休日,家里分工配合,有陪有接。我对“五岁娃娃上五个班”很不理解,该外婆说,幼儿园的家长之间攀比,至少要上两三个班,有人还请家教呢,因为“竞争相当激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特长”是能教出来的么?处处办“特长班”,肯定既无法“特”,也“长”不了。 四五岁的孩子,没有理性选择能力,游移不定,当他兴趣转移时,如果要求他“坚持”,那就不可避免地会扼杀儿童天性。我的质疑令该外婆陷入苦恼,她担忧的是:如果不那样,孩子以后升小学、升中学会不会吃亏?
 
       我的疑惑还在于:那些鼓吹“培养特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是不是真的有事业心、有责任感?如果他们不但有教育修养,而且极富教育情怀,愿意尽义务免费办班,培育儿童兴趣,那我的担心也许是多余的。
 
       那些开“特长班”、“衔接班”的,是否都有教育资质,有办学资格,我不太了解,不敢乱说。友人陈公,外孙女在国外上幼儿园,父母担心她整天玩耍,以后浸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遂送她回北京,读“中华文化班”。每日送去训练两小时,外公在外面等。有天回家,小女娃宣布,我会背诗啦,立在客厅,双手背在身后面,大声地背了一句“hóng dòu táng wáng wéi”,——这是什么诗句呢?女娃不识字,不会写,只是反复念叨“hóng dòu táng wáng wéi”。陈公虽是饱学之士,也犯了难,这个班也没发什么课本。苦思冥想,最后恍然大悟。老师那一课肯定是只教了标题“红豆  【唐】 王维”,没注意或是没法对娃娃说清这分别是“标题、朝代和作者”,为省事,竟让他们连在一起背起来了。——管他呢,反正混点钱的,明天再教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没关系的。我也安慰陈公,没关系的没关系的,以后她会明白了。陈公忧虑,说,万一小孩子以后发现自己读错了被人笑话,从此兴趣扫荡一空,怎么办?
 
       是啊,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学了错的东西,以后可麻烦了。或者用最宝贵的童年学了一大堆无用的东西,只不过是家长炫耀的资本,学习的兴趣没了,最是可惜。30多年前,有关中科大少年班“神童”的种种报道铺天盖地,社会群起而效之,而有识之士对所谓“早慧教育”忧心忡忡却无人理睬。现在,那群“神童”是怎样认识“早慧”教育的,我认为人们应当去了解。一家一个小宝贝,要珍惜童年,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成长,非要赶着他上那个什么“起跑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