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来自于人为压低的劳动力、土地、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这种低价再通过人民币固定汇率制度的进一步传导和放大,结果就是独步天下、无人能敌的“中国价格”。然而,这种双重的人为压低机制,短期中虽然带来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却给企业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激励机制:在效率和创新上的投资回报率远远不如通过各种手段低价取得生产要素的回报高。
世界经济论坛的国家竞争力模型把国家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中国是典型的属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国家。
这种激励机制阻碍了甚至是打断了中国企业从要素驱动(成本最小)向效率驱动(运营卓越)自然转型的过程,创新驱动(产品领先)更是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我们的企业被这种激励机制锁定在要素驱动的阶段了。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事在人为,想从这种格局中突破出来的中国企业,逻辑上必然的选择就是自加重担,奋勇争先,主动提高自己支付给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例如,在劳动力价格方面,主动提高员工的待遇,支付给他们高于市场平均的工资;在土地价格方面,宁可从规范的市场上取得土地,不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低价拿地;在环境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主动提高本公司的环境保护水平,降低本公司产品的碳足迹。
当在要素价格上的无利可图的时候,企业才会被逼向管理要效益,在质量和服务上钻研,逐渐进入效率推动阶段,然后水到渠成,进入创新驱动阶段。
来源: 资源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