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4|回复: 1

家庭教育的“杀手”是什么 你知道吗?

发表于 2014-9-5 11:24: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墨化的作用。高素质的父母应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哀莫大于心死”古人一针见血,托出了心灵伤害的严重程度。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对孩子的体罚现象已逐步减少,但取而代之的“心罚”,又开始伤害孩子的心灵。那种奚落、挖苦、讽刺,已经成为部分家庭中的“杀手”。


  “不怕拳头像雨点,就怕言语像毒箭。”这是一位青少年沉重的表白。


  心罚,剥夺自尊


  自尊,是立人之本。无论孩子多大,他们都应当并且必须拥有那一份尊严。


  但在有的家长眼中,孩子的自尊几乎为零。任意吆喝、恣意诅咒:但凡孩子一有“错误”,就开始“心灵处罚”,似乎语言不尖刻就不足以触及孩子灵魂。有的家长还美其名曰“响鼓须用重捶”。有的家长甚至不分环境,专在人多的时候奚落、挖苦孩子,让孩子脸面丧失。如此一来,孩子的自尊成了一个纸糊的面具,任由家长撕扯。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的意向,家长的任务就是不断的强化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指出:自尊心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育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就应该注意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反映,倾听孩子的声音,特别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更要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勇于为孩子分担。如果孩子确有“问题”,也要批评适度,但批评必须在方法上是分析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场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信服,从而达到批评效果。反之,如果无限上纲,小题大做,进而作一些夸大的类比。这样孩子反而不能接受,久而久之,孩子的不满就会酝酿成憎恨或蔑视。


  任何人无论何等年龄,他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奚落和讽刺。想想,当孩子的自尊心一再被剥夺以后,还能指望他靠着自尊心去奋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5 11:26:22 | 查看全部
心罚,重创自信

  美国着名教育家克劳蒂娅指出:“每个人在沮丧之时,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慰藉。对孩子气,我们更应该伸出理解之手。”

  孩子心理的不成熟,决定了其情绪的不稳定,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一些家长不懂得或漠视孩子的这一基本特点,一遇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出现挫折,与家长们的期望值出现差异,就开始了令孩子生厌、生畏的絮叨,而且絮叨的语言主题就是挖苦和讽刺。如孩子成绩考差了,有的家长就说孩子“笨得像猪”一类的语言。殊不知,这样的语言一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在孩子心中,恐怕就是这样的信条了:反正家长口口声声说我不行,那就不行吧!有的孩子也可能弄假成真,开始怀疑甚至进而坚信自我能力的低下。这样一来,孩子的自尊心遭到重创,要想再让孩子重树自信,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人都可能经历挫折和失败。要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作为家长工,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体贴地就一句“没关系,再来!相信你会成功”,那么孩子的心灵感受到了慰藉,他的自信心就会在低落的情绪中重新树立。本来,让孩子独自吞食挫折的伤感,就是家长的失职了。如果家长反以恶语相向,这就无异于雪上加霜。

  孩子的自信心是成功之帆,家长应作鼓帆的劲风,而不能成为肆虐无度的龙卷风,一阵狂风之后,船帆支离破碎。想想:这条船会驶向何方?

  “心罚”重于“体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关爱,需要欣赏。

欢迎大家参与话题讨论,精彩回复将会送上100个平台币的奖励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