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文/思乡
金秋八月,丰收的硕果点亮了十五的月亮,瞧,月亮它又圆了,好圆!好圆!听,美丽的嫦娥唱着远古的歌,看,欢跃的玉兔跳着悠闲的舞,这优美的舞曲,勾出了我万缕情丝......
每逢“中秋佳节”身处异乡的我,倍加思念故乡与亲人!最令我想念的是:年迈的“老母亲!”思亲之感——搅动的我心绪不宁,随着思绪泪水溢满眼眸。满腹的思乡之情;不知从何说——这几天我老是梦到故乡。还有曾经踏足过的田间小溪,以及我儿时玩耍过的每一个角落。还有那古老的磨盘,碾子,花轱辘车——梦到妈妈思儿的泪水,梦到家乡的老街景,梦到儿时的小伙伴,那熟悉顽皮的小脸蛋,她们是那么天真灿烂,还有故乡的“糖饼”还有、还有······
我离开家乡整整三十四载,感叹!自从离开家乡,岁月从未赏赐过我一次,中秋故乡赏月的机会——真的好想,好想吃妈妈做得糖饼!圆圆的、软软的、甜甜的......说道这里,不由得想起故乡过“八月十五,”的情景。在我的家乡,过“八月节”可是很讲究的。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临近,俗称:“八月十五”的前几天,各家各户就会充满过节的喜悦气氛!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我们家也不例外。妈妈开始兴高采烈的采集过节的食品蔬菜,邀上几个街坊邻里的大妈大婶结伴同行。她们骑上自行车赶往几里地之外的“供销社”去购买月饼,红糖,还要到食品站买两斤猪肉。买来的月饼是送给长辈的,八月十五前必须送去。红糖是做糖饼用的,猪肉是留着八月十四那天包饺子吃的。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家乡的“糖饼”做工讲究,做出的糖饼,好看又好吃。做糖饼用发面,饼馅除了放糖之外,如果想在夹点其它馅,随自家口味而定。若是夹点炒熟的芝麻,做出来的糖饼又甜又香,别有风味。做糖饼外边还要用特制的模子印上花纹,然后再放锅里蒸熟,又甜又软的糖饼就做成了。
记得当年,妈妈做的又圆又大的糖饼一出锅。我们几个姐妹就会挤着围在锅台前,瞪大眼睛看着妈妈揭锅。个个搓着小手急不可耐的等着吃,哇!糖饼终于出锅了。一股香甜诱人的味道扑鼻而来,妈妈看着我们那馋样,就会抿着嘴笑这说:“你们别围着锅台,都坐到桌子旁等着。饼热怕烫到你们,妈妈给你们拿桌子上在吃。”听了妈妈的话,我们就会乖乖的坐到桌子旁边的小板凳上。一个个像小燕子似的,张着嘴伸着脖等妈妈给糖饼,妈妈很快就把我们期盼已久的糖饼端到了桌子上。我们伸手抓糖饼的样子,妈妈说我们:“活像小饿狼”我们吃的好香,好香!妈妈还会时刻叮咛我们:“慢点吃别噎着,”现在我只要闭上眼睛,那种无法忘怀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家乡过节要做好多的糖饼,备好家人节日吃的。还要留下足够的 “糖饼”等过完十五,十六那天。送给出了嫁的女儿家,或是同辈的亲戚家。送糖饼到亲戚家,回来时还要带回亲戚家的糖饼,也就是互换糖饼加深亲情。八月十六那天,在看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穿梭不停,好热闹啊!都是走亲戚送糖饼的。
说起亲戚间互送“糖饼”在我的家乡(还有个故事来历)我凭记忆讲讲,小时候听老年人口口相传:——“中秋节”互送糖饼的习俗由来,据说:是民族英雄岳飞当年抗击倭寇,定于“八月十五”这天杀达子,“达子指倭寇”当时为了不走漏风声,就把这个消息秘密写在数个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夹在特制的糖饼中,转送给所有人家。待八月十五这天,群起攻击杀倭寇。因此,我的家乡才有了,八月十五互送糖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光顾说糖饼了,还得说说月饼的事。 节前买来的“月饼”是孝敬长辈的,从妈妈买回家,我们几个孩子就眼巴巴的看着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妈妈说:“你们别着急,月饼也有你们的份,一人一个,等十五晚上分给你们。”我们终于盼到了十五晚上,妈妈拿来月饼分给我们。于是,我们来到院子里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妈妈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据说:八月十五的月亮,在一年中最大最圆。仰望天空,繁星似锦。一轮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面朝大地洒下皎洁的光束,好美啊!无数颗闪烁的星星跳跃着温柔,一朵朵云彩调皮的戏弄着天宫。此时,天空云淡风轻,微风吹着飘云牵着星星,奏起祥和的乐曲。主角“十五的月亮”照亮硕大的天空,表演着它的绝活,身边点缀着星星飘着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镶嵌在蔚蓝色的夜空里,很美!很美!在这幅绝世图画中;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这么美的月亮能不让人心动吗?我吃着美味的月饼,看着圆圆的月亮闪闪的星,目不转睛的寻找嫦娥。可是我好笨!无论眼睛瞪多大,也看不清嫦娥的容貌,只看见了一棵大树下站立着一只幻影的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