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背景编辑194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并从第二年开始以每年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但战争结束后,中国很快陷入内战,所以这个日子的喜庆气氛被冲淡了许多[1] 。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每年都进行庆祝,只是在“逢十”的年份举办一些活动。1995年9月3日,适逢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到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晚上还举行了一个有很多中央领导人和抗战老兵参加的大型晚会。[1]
2012年8月8日,民间网站“爱国者同盟网”发出倡议,号召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日。该网站负责人王锦思向记者透露,他们在两会期间曾委托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朱幼麟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隆重纪念抗日战争,纪念“八一五”和“九一八”。议案提出,全国抗战纪念地免费开放,纪念日全国默哀,国家领导人出面讲话。王锦思说:“全国人大给了答复,说议案是积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1] ”
一直以来,沈阳市在9月18日都有纪念活动,汽笛长鸣;12月13日,南京也全市拉响警报。但这些都是地方性而不是全国性的活动。 2003年九一八纪念日前夕,中国各界人士联名发出呼吁:在每年的9月18日和8月15日,举行国家级纪念大会;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大中城市鸣响警报3分钟,下半旗;每年8月15日,全国举行庆祝活动。参加联名呼吁的285名各界人士中,包括中国史学会原会长戴逸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教授等知名学者,也包括冯锦华(中国大陆首次保钓行动总联络人)、李秀英(南京大屠杀受害者)、耿谆(日本花冈劳工暴动领导人),以及抗日烈士后代和普通百姓等。[1]
在2002年和2003年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也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在抗战纪念日举行全国规模的纪念活动。[1]
宣布9月3日这个日子为纪念日的是国民党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对这个事情不愿意多说,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多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承认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的一次抗战,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抗战,但不可忽视中国共产党起到的重要作用。[1]
汤重南介绍说,在黑龙江有一个东宁要塞,在日本宣布投降后,这里的日本守军顽抗到9月23日才放下武器投降。但9月3日应该更有法律效力,更典型。国民党也认可这个日子,台湾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多是在9月3日庆祝抗战胜利。[1]
5正式设立编辑2014年2月27日下午,
纪念活动(3张)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7]
部分专家提议国家成立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联盟,实现全国抗战历史资料共享,并倡议国家申请将全中国抗战纪念馆集体纳入世界记忆遗产,以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日军侵华历史,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8]
6纪念活动编辑民间
2014年9月2日,湖南南华大学城建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衡阳市“衡阳抗站纪念城”碑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纪念活动,缅怀和祭奠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们。[9]
官方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之际,9月3日上午,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仪式,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鸣放礼炮。现场回响着礼炮声。14响礼炮,象征着抗战14年艰苦卓绝、胜利来之不易。随后,全场向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10]
默哀毕,军乐团奏响献花曲,由14名礼兵抬着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首都各界群众名义敬献的7个花篮缓步走向序厅内浮雕墙。随后广场上放飞三千多只和平鸽。[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