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书籍,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只要你对它施以挚爱,它会默默守候,直至终生,也不问持有者是老是穷是丑是贱。惆怅时它叫你开怀,寂寞时它使你忘忧,悲怨中它给你带来欢畅,坎坷中它给你指点迷津。
    书籍是人们精神层面的稻麦菽稷,是人生每一个阶段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文人志士用语言符号来抚慰受伤的心灵,向世人倾诉自己的感悟、哀伤、愤慨、忧郁。他们驾驭着那些方块字呼啸着、喧哗着、奔腾着,时而雄壮,时而舒缓,时而暴风骤雨、排山倒海、虎啸猿啼,时而春光明媚、花草怡人、风情万种,好不酣畅淋漓!洋洋万言书,上下五千年,历史之苍茫,生活之浩瀚,都随着文人的笔端或歌或舞,时而令人心旷神怡,时而让你拍案叫绝,时而又使你潸然泪下。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好地适应境遇。
    楚大夫那曲《离骚》让你感悟沉吟汨罗、九死不悔、心系朝野的抒怀。一部《三国志》再现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沧桑,刘玄德扬鞭东指,壮心不已,志在天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重演清朝的兴衰沉浮,林黛玉焚稿葬花,花殒香消,演绎出千古爱情绝唱。《战国策》描摹诸侯纷争之史实,述写六国骚乱与兴亡,体情状物,淋漓酣畅,词采绚烂,恣肆汪洋。司马迁的《史记》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名扬四海,周树人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而驰名中外。李清照的婉约、苏东坡的豪放、老舍的风趣典雅、茅盾的鞭辟入里……无不让人手不释卷、拍案叫绝;无不让人掩卷而思、陷入遐想。那其中的奥妙和魅力只有入情入景之人才能体会感悟。
    忆起读书往事,心中说不出啥滋味,宛如推倒了一个五味瓶--有酸甜苦辣,还掺杂着点咸。
    十岁,垂髫之年,时值"文革"初期,大病一场卧床三年。正是上蹿下跳的花季少年,哪里耐得住寂寞!家中带字的纸张全都封上"四旧"的标签上交了,每天以"电匣子"里的八个样板戏消磨时光。家人知道我寂寞难耐,只好托在大队部当会计的一个远房大伯,让他在"四旧"堆里给我窃来一摞"小人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几乎烂熟于心;《水浒》中一些人物的绰号以及神态都熟知。那也许是我最早的启蒙教育。
    二十岁,结发之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想看书,可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有时吃饭都会成为问题,买本几块钱的书就是奢望。
    三十岁,而立之年,已成家,但没立业,每月四十多块钱薪水。全家客居在大孙庄学校宿舍里。晚上,经常是夜读至子时,可那时读的大多是业务书籍。一方面是刚工作不久,老想着高人一头,业务上冒点尖儿;再有,老师们总进行教材教法考核,再加上学历进修。记得两次教材教法考试,我都在全区获得了很靠前的名次奖,后来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记得也得了个写作一等奖。
    四十岁,在局里工作,身边有一群"书癖",耳濡目染,渐渐地读书成为自觉行动。一边看业务书,一边看闲书,对读书有了浅显的感悟。
    回眸逝去年华,自感愧对自我。读过古今书,但不系统;念过圣贤书,但不彻悟;所以,今生今世与功名无缘。"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如今年近花甲,走过了坎坷和平坦,经过了风雨和晴空,对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晚年读书"如秉烛而读",尽管会滋生"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豪情,但再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和锐气啦!
    书籍改变了我的命运,填补了我的空虚,催我自新进取,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完)(津南教育局何学义)
天津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