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文物私生子”
“地下盗墓、海底捞宝、国库窃珍……一条完整的黑色文物产业链震惊中外。”吴树在《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直指“文物私生子”的源头和后果,“我国的文物资源,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带,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途经地段,大量沉船所载货物频遭盗捞。《谁在收藏中国》披露,福建有几个离海近、离机场不远的村庄,长年活跃着一批专门给盗捞者和买主牵线搭桥的人,可使盗捞文物顺利过关,抵达货主指定目的地。
同时,地上的各类博物馆馆藏文物、寺庙文物以及田野石刻也遭遇“黑手”。从1992年开封博物馆亿元文物被盗,到2002年河北承德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文物失窃,再到201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湖北黄冈博物馆、江苏如皋博物馆文物被盗案,地上文物保护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
对于不法分子来说,无论地下、水下还是地上而来的“文物私生子”,都必须迅速“出手”,走私出境因为隐秘、快捷而成为盗贼惯用的做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全球防止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报告》中披露: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藏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这些文物往往被当作镇馆之宝而引以为傲。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博士彭蕾在其《文物返还法制考》一书中说,对于流失到海外的文物,国家或企业主要通过购买或竞拍等市场手段回购,但是代价高昂,若用钱买回来等于变非法为合法,会间接助长非法转移文物;若通过国际公约组织按照法律程序追索,又会因国际公约自身的缺陷,如加入公约前的流失文物不能依法解决、约束力仅限于缔约国、善意持有补偿制度规定模糊等,导致公约效力不足,追索文物变得阻力重重。
至于无法出境的“文物私生子”,有的混迹于古玩摊店或黑市交易,有的被一些拍卖公司收走、“洗白”,最后被国内的收藏人士在知情或不知情中、直接或间接“领养”;有的被违法分子当作“保护费”,“孝敬”给地方的贪官污吏。
吴树涉足文物市场多年,亲身参与市场交易数百次,见过很多文物收藏家及其藏品,他在《谁在拍卖中国》中写道,“可以负责任地下一个结论:我所到过的国内古玩市场,不管他们挂什么样的招牌,古玩城也好,旧货市场也罢,没有一处不是以真假出土文物为主卖点的;我所见过的收藏者,没有一个人家里没收藏出土文物的。”
“如果以国内8000万收藏大军为基数,按平均每人收藏6件出土文物计算,近30年,出土、散落的地上地下文物4亿件以上。”吴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