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4|回复: 0

(侦探3)动用窃听器、针孔摄像机 “民间打假公司”暗战义乌

发表于 2014-9-21 14:39: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义乌,有一群特殊的“私家侦探”,他们专职打假,行事低调,与警方或工商部门关系密切,还有一个统一却模糊的名字——“打假公司”。

  如果不是“亮剑行动”,他们也许不会这么快浮出水面。

  日前,金华警方通报了一个数据:从去年11月19日开始,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打击制造伪劣产品为目的的“亮剑行动”席卷金华,截至目前,义乌市公安局已经破案30多起,其中70%是由“打假公司”向警方提供线报。

  而据业内人士估计,在义乌,这样的“打假公司”不下200家。

  -案例回放

  “打假公司”有多神通?

  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

  去年5月,某“打假公司”向警方举报,义乌有一个销售假冒惠普、三星等牌子墨粉的窝点。

  他们提供的线索中,包括售假人的私家车牌、住宅地址;假冒产品运货车,途径路线;仓库地址、装货人员、购货人员等图片信息,数量多达上百张。

  这些图片清晰度高,细节丰富,甚至包括扔掉垃圾。

  “这些垃圾,能判断仓库是生产点还是包装点。”民警说,这个“打假公司”的专业性,让警方都大感惊讶。

  警方通过“打假公司”拍下的一个集装箱编号,最终在宁波海关拦截下了价值10万元的假冒墨粉,随后顺藤摸瓜,将参与售假的4名案犯抓获,并在仓库中再度查获价值7.8万元的墨粉。

  -行业揭秘

  一个“打假公司”有数十位“线人”

  说起这些“打假公司”,知情人士总是讳莫如深,“要保护他们,有风险的,调查公司的人都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等信息。”

  经过多方打探,记者了解到:“打假公司”2000年前后开始在义乌出现,大约五六年前大规模兴起,并渐渐与警方展开合作。

  公司形式

  在义乌的“打假公司”,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商标权利人内部专设的机构,比如五粮液、强生等大型公司,在义乌都有打击假冒维权管理办公室或者品牌维护专员;

  第二种,是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司,通常这种公司,会代理多个商标权利人的委托,寻找线索,为商标权利人维权。

  组织结构

  “打假公司”的员工也有级别,分为总代理、分代理、员工等多个级别,不过,真正参与打假调查的,往往是这些调查公司下属的“线人”。

  有的公司可能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但下面的“线人”多达数十人。这些“线人”大多是熟悉当地情况和相关行业的本地人。

  工作方式

  掌握真实的信息,是他们这行的“行规”,包括跟踪运输假冒产品的车子,拍摄样品和货物的照片。

  运气好的,一盯一个准,马上就能向公安等部门举报。但通常情况下,“线人”会跟踪几天甚至几个月,等到货物量最大时再举报。因此,“线人”常常要冒着线索中断或者被发现的风险。

  -口述内幕

  线人陈明:我们就像卧底

  通过多方联系,记者找到了某“打假公司”的一名线人,陈明(化名),30多岁,义乌人,平时主要负责公司义乌方面的侵权代理调查工作。

  记者见到陈明时,他穿着灰色夹克,白色运动鞋,看起来很像一名包工头。

  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陈明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一直拿着手机,并坚持站在门边,以便随时离开。

  这个行业不好做,很多时候,我们更像是一名卧底。

  我只是一名普通线人,拍摄、跟踪的具体内容,都是由上级安排的。垃圾?我当然也拍过。

  做这个行业,事先要做很多功课,了解情况。但一线的调查人员素质不是很高,很多人并不知道,拍什么才是有用的。

  大部分时候,上级会根据进度来安排调查内容,一些很专业的东西,都是别人安排,我们照做。

  为了取得证据,调查人员经常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比如用针孔摄像机、窃听器、夜视仪、安插内线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好对方侵权的证据,但是这也意味着需要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取证,所以非常危险。

  因为调查是私密的,我们的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弄不好,很可能白忙活一场。

  福建那边,就有人因为调查假烟被打成重伤,不过,我还没有听过义乌有这样的事情。

  因为危险大,公司收的费用也高,好的品牌,会按(警方或工商部门)查获金额的5倍支付。比如查到的假冒产品价值10万元,支付的费用大概是50万元。

  一些特殊的商品,例如烟草之类的,因为往往一次性查获的数量很大,则是按每条2元计算。

  不过,像我这样的下线,拿到手的并不多,中间被一层层抽掉了。

  最近,我接了一个单子,负责给一个世界知名品牌调查,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合同,最后这笔钱怎么来,出现被打或者被报复该怎么办,我都不知道。

  -警方态度

  “打假公司”就像民间反扒队

  在义乌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摞名片,上面都打着“知识产权调查中心”、“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名号,还有相关联系人的电话。

  “这些都是所谓的打假公司,跟我们合作,一般都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一位姓沈的警官介绍说,“打假公司”往往以普通公司的名义,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因此目前还没有有关机构对他们进行监督。

  当前,义乌警方破获的打假案件中,70%的线索来源于这些“打假公司”。对于他们的合法性,警方认为不需要深究。

  “打假公司就像民间反扒队,只不过他们给警方提供的是线索。如果太过计较,就什么事都干不成了,况且发现和拍摄一些制假线索,这是普通公民都有的权利。”

  公安部门最要规避的,就是“打假公司”为了取证,引诱犯罪,“比如以高利润为诱饵,诱惑别人制假售假,这样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和查处过。“

  沈警官强调,警方并不会直接采用“打假公司”提供的素材,而是根据相关线索,重新调查取证。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