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关于写文章的那点事
那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莫让写材料的人流汗又流泪》的文章,当时看到这个标题就有些触动。其实,对我们每一个认真写作的人来说,写文章确实不容易,每一篇文章的出炉有我们倾注的汗水,也有我们构思的过程。
8月22日、23日,宣传部组织了一次通讯员新闻理论知识培训,期间通讯员还进行了交流、沟通。而这次最让我触动的有两点,一点是老通讯员对写作的执着与坚持;另外一点就是新生力量思维的跳跃与触点的新颖。
还记得刚到豫光锌业时,一切都是新鲜的,新鲜的人、新鲜的事给我不一样的感受。我像一个快乐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在脑中灵感的配合下,笔下的文章总是源源不断。记得我发表在《豫光报》上的第一篇文章《那些年轻人》,当时正值锌业一期试产之时,三门峡刚毕业的中专生分配到这里。他们年轻,骄傲,但稚嫩的肩膀在装触媒的认真与奋战中,让我瞬间震动。随即感觉一直有个声音对我说:是的,我们年轻,我们玩世不恭,但我们同样可以承接起建设豫光锌业的责任!第一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很大鼓励,我的眼睛开始搜寻周围一切可写的触点。有天上班时,突然发现有个厂新建了一个车棚,这点小变化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有感而发,很快就写出一篇小通讯。记得文章发表后,各生产厂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车棚。
《老六的美好时代》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其实这篇文章的出炉有些“跑题”。那段时间刚看完《平凡的世界》,觉得煤矿工人有故事,我们豫光职工也有故事。于是就开始搜集一些资料,想以搜集的原型材料杂烩成豫光职工的故事。但是后来和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职工聊天时,思路突然转变,就改变了写作方向,写下了这篇文章。后来,我开始接触更多的人,开始写很多的故事,这些人和故事也带给我很多的启迪和思考,让我不断成长、成熟。
培训中记得有个新来的大学生,说写东西关键在于思考。这点,我比较认同。一篇文章代表着一个写作者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悲伤的、喜悦的、热情的、赞扬的、厌恶的,都通过文字的组合呈现出来,一下子就折射出写作者的思维和心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当思维堵塞的时候,与人交流是最好的方式。宣传部的这次培训,确实让我学到很多。王建国的名字最近在《豫光报》上常有出现,他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说主要是写小说,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写作经验和方法,然后再思考自己写。一篇《瓷娃娃》的由来是那天偶然看到街边一个女子,听其故事,回家查了很多资料,之后改编成小说。写出来后,他还让媳妇看,媳妇看完心里很酸。郭静,一个新来的大学生,通讯员的新生力量,因为是科班出身,再加上90后的锐气,思维很是独特。他把写作同心理学结合起来,并指出写东西不需要迎合某种风格或内容,喜欢自成一派。
写作者与写作者之间,一旦交流,定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关于写作的那点事还有很多,而沉淀后的思考会助力我不断前行。
( 党春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