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示,海尔将从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制造营销型企业,并计划与*的OEM制造商谈判部分工厂的转手事宜,海尔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领先、服务引领下的美好家居生活解决方案供应商。
张瑞敏打造制造营销型企业,实质上就是要在海尔实行“轻资产运营”,即将大部分产品制造业务外包,自己专注于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营销服务的一种经营模式,类同于耐克等运动品牌。这种经营模式,可以以较低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虽然如此,但一个企业的转型绝非易事,尤其对于海尔这样的大集团来讲,掉头的困难可想而知。张瑞敏做出这样的战略调整,是未雨绸缪,还是形势所迫?
重资产之殇
张瑞敏称得上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伟大的企业领袖人物之一。他利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将海尔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级品牌,企业由一个濒临破产的冰箱厂发展到拥有5万多名员工、年营业额1200多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创造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奇迹,张瑞敏也成为了中国企业管理界教父级的人物。自张瑞敏接手海尔以来,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扩张的脚步,先后在国内外上演多起并购好戏,目前海尔已在全球设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并涉足医药、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中国家电老大。
支撑海尔产品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正是海尔这样的一批企业,真正成就了“中国制造”。作为集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于一身的企业,海尔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同样是产品制造,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攀升,海尔的成本优势更是逐步丧失,白电业务的利润率只有可怜的2%-3%,剔除其他的费用因素,海尔的白电业务几乎就是在零利润率水平上运行。较低的运行质量,规模的快速膨胀,多元化经营的负担,再加上西门子、松下等国外名牌依靠良好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加入了抢夺市场份额的行列,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尔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重资产之殇,使得张瑞敏决心要与旧有的营运模式决裂,由制造型向制造营销型转变,也就是他一直提倡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经营思路,即突出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弱化生产制造业务,逐渐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交给专业代工企业去做,而自己则专注于营销和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