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4 14:24:29
|
查看全部
“落霞三部曲”横空出世
现在一提到二月河,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其实,二月河本来对研究《红楼梦》颇有兴趣,并且写过一些很有独到见解的论文。但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论文发出很久,还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看到了他的论文,慧眼识珠,说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笔法”,“可以浮一大白,用汉书下酒”。冯先生决定在《红楼梦学刊》上刊登他的论文,并吸收他为“红学会”会员,还邀请他参加了198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第二次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必然性往往表现为偶然性,偶然性又往往演变成必然性。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一些专家、学者由《红楼梦》谈到曹雪芹,由曹雪芹谈到他的祖父曹寅,又由曹寅谈到康熙皇帝。座中有人感叹,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杰出人物,这样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居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像样的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真是奇哉怪也!这时,一直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二月河,开玩笑似的冒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来写!”所有人都为之注目,但一笑了之。他们或许认为,这个面孔陌生、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这个从部队转业的连级干部,是妄言狂语,或一时兴起而已。
二月河可不是说大话、吹牛皮,他说了就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专家、学者们在“红学会”上议论的这个话题,果然成了二月河创作长篇历史小说的爆发点和起始点。从此以后,他凭着长期的积累和顽强的毅力,遵循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不求真有,但求会有”的创作原则,以1年1卷计30多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硬是把清朝康、雍、乾盛世130余年间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二月河写出这样的宏篇巨著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他顽强学习、长期积累、艰苦写作的结果。对于写作,二月河有两个比喻:一个是说,每写一部书,就等于穿越一座大沙漠,确实感到寂寞而空寥,完全是一个独行客。当然在行进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有些地方写起来很困难,感觉就像是在沙漠里边。绕过去,就有一片绿洲在等待着自己。另一个是说,写作是一种资源消耗,既是体力的消耗、脑力的消耗,同时也是知识的消耗、感情的消耗。资源当然是越消耗越少,要想资源再生,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为了充实自己,多年来他在夜间坚持读书、写作,很少在凌晨1点之前就寝。
二月河刻苦学习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到一家图书馆去看书,从上午看到中午,忘了休息,忘了吃饭,管理员锁了门他也不知道。下午人家来上班了,发现他还在那里看书。还有一次,他手里拿着一本书,边走边看,入了迷,脚趾头碰在一块大石头上,鲜血直流,而他竟浑然不觉。
二月河笔耕不辍更是出了名的。3部大书530余万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他坚持不用流行的电脑进行写作。他风趣地说:“爱吃面条的人都知道,手擀面比起机器轧的面来,味道好多了!”在酷暑季节,他夜间坚持写作时,把两条腿放进桌下的一个水桶中,这样既稍感凉快,又可防止蚊虫叮咬。在冬天的寒夜,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瞌睡难耐,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胳膊,用以驱赶疲惫、清醒神经。写完《康熙大帝》第一卷时,他因劳累过度得了“鬼剃头”。女儿抚摸着他的头说:“这一块像尼加拉瓜,这一块像苏门答腊,这一块像琉球群岛。”他就是这样,在南阳那块盆地,阅读、思考、写作了20多年。世界上一般的人都耐不住寂寞,真正耐得住寂寞的人都不一般。二月河就是一个真正耐得住寂寞的很不一般的人。
二月河不但写了康熙皇帝,还写了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还写了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上把他的这三部书称为“帝王系列”,把他称作“皇帝作家”。对此二月河却不大同意,他认为称作“落霞三部曲”更为恰当。他解释说,自己是怀着非常伤感和遗憾的心情写这三部书的。书中一方面固然展示了封建社会最后这个盛世很绚丽、很灿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太阳快要落山了,黑暗就要到来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兴盛到衰落以至灭亡这样一个过程。
二月河把这三部书比作是自己的三个女儿。有记者问他:那你最喜欢哪个女儿?二月河稍加思索,这样回答:我最喜欢的是历史上的康熙其人,写作上最满意的是《雍正皇帝》,在塑造人物上下功夫最大的是《乾隆皇帝》。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谋篇出神入化,布局呈大家气象,真可谓宏篇巨著、雄文华章,必将成为传世之作。毫无疑问,二月河本人也堪称一代手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