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历史上的10月7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2:56 | 查看全部
1981年10月7日 邮电部作出六项决定 随时准备与台湾通邮通电

  1981年10月7日,邮电部部长文敏生说,为贯彻执行叶剑英委员长进一步阐明的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邮电部作出了六项决定,准备随时与台湾通邮、通电。
  这六项决定是:
   一、准备通过海运和空运,开通大陆到台湾的直达邮路,实行直接交换邮件。
   二、随时准备通过卫星开通北京至台北的直达电信电路。
   三、凡是国外经大陆转寄转退台湾的邮件、邮袋和结算单等,继续负责转寄、转退到台湾。
   四、台湾同胞目前通过其它途径寄到大陆的邮件和发给大陆的电报、电话,继续负责查找、投递和接通。
   五、欢迎台湾邮电同行来大陆探亲、访友、参观和讲学,并进行邮电业务、技术和邮电情报交流。
   六、准备随时同台湾邮电部门就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通邮、通电事宜进行谈判,具体时间和地点可互相协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3:07 | 查看全部
1978年10月7日 《中国青年报》复刊

  1978年10月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
  复刊后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报》,套红发表了毛主席1955年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按语的手迹。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叶剑英等为《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复刊的题词手迹,也套红刊登在第一版上。叶剑英的题词是:“青年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一期还刊登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合写的社论《肩负起历史重任奋勇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3:18 | 查看全部
1969年10月7日 历史学家陈寅恪逝世

    1969年10月7日,历史学家陈寅恪逝世。陈寅恪(1890~1969)中国历史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父陈三立,光绪年间进士,晚清著名诗人。1902年赴日本求学,后因病回国。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达10余年之久。1925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英国牛津大学担任教授。
    1952年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培育出大批人才。其谨严的治学态度和待人坦诚的品格,深受中外学术界敬重。
    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表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后经修订分别辑入《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中。专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1993年4月,《陈寅烙诗集·附唐筠诗存》出版,收集了至今可见的陈寅恪50余年的诗作,并将其夫人唐筠诗收为附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4:12 | 查看全部
1952年10月7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诞辰

普京
  1952年10月7日,普京生于列宁格勒,1975年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他1994年任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1997年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主管中央与地区关系问题。去年7月起任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同年11月兼任安全会议常务委员,1999年3月起任安全会议秘书。2000年在大选中获胜,当选为总统。
  普京的祖父是圣彼得堡人,做得一手好菜,是一名厨师。而普京的爸爸是一名普通工人。1911年,普京之父生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城里生活艰难,全家被迫搬迁到乡下奶奶家。1928年,普京父亲与在乡下认识的姑娘结婚,并于1932年举家搬回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期间,普京父亲在海军潜艇部队服役,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后,因普京父亲身带残疾,政府分配他到一家工厂从事非重体力劳动。普京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出生、长大的。
  上学之前,普京胆子很小,一直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玩,很少到院外嘈杂的马路上。上学以后,随着眼界的开阔,普京的胆子大了起来。一次,他瞒着父母,乘郊区火车出游,一整天未吃未喝,寒风刺骨,他被冻得浑身颤抖,晚上回到家中,狼狈的他不但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情与温暖,反而挨了一顿皮带。
  上小学时,普京对学校感情复杂,有时恨,有时爱。小学6年级前,他一直是“小淘气鬼”,学习成绩平平。如果光是为了学习,他不喜欢学校,但他又为自己能够在学校保持“孩子王”的称号而满足、自豪。他回忆说,“我当时的角色不是司法机构的作用,而是执法机构的作用”,每当这时他又喜欢学校。为了保持“孩子王”的地位,他后来又学习摔跤、柔道,搞起了体育,但所有这些并没有使他长久地维持在小伙伴中间的地位。直到六年级加入少先队后,他才认识到应该认真学习。
  普京小的时候有许多梦想,他曾憧憬做一名航海家周游世界;也曾想象着做一名飞行员去遨游蓝天。但自从读了《盾与剑》之类的特工故事书后,他惊奇地发现,做一名特工该是何等的伟大,单枪匹马能干成千军万马都难以胜任的事情!从此他便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特工人员,并为此报考了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1974年,列宁格勒安全局有人打电话要与他谈毕业分配去向问题,后来他又专程来到莫斯科国家安全局总部与有关人员面谈。一年后大学毕业,他被正式分配到国家安全局工作,此后一干就是16年。
  普京夫人柳德米拉是俄罗斯西部加里宁格勒市人,在认识普京以前,是加里宁格勒航空队的一名空姐。在一次音乐会上,她和普京相识,从此,两人开始了长达3年的马拉松式恋爱。
  1983年的一天,普京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柳德米拉求婚。他对她说:“现在你应该清楚我是什么人了。我不爱说话,脾气不是很好,你是不是也感觉到有时无法忍受。我是不是一个你的人生伴侣,你现在可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做了。”听了普京的话,柳德米拉以为这大概是他要同自己分手的托辞,便说,“我已经决定了!”“真的决定了?”普京用探求的目光望着柳德米拉。柳德米拉点点头,以为他们的关系就要告吹了。“我爱你,想选择一个日子和你结婚。”这完全出乎柳德米拉的意料,她没想到普京向她求婚的方式会是这样让她感到玄乎。3个月后,他们在停泊在涅瓦河畔的一艘游轮的餐厅里举行了婚礼。
  当上俄罗斯的总统后,普京总统每天上午9时许,普京即驱车赶到克里姆林宫,开始一天繁忙而又紧张的工作。上班后,他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有:批阅各种文件、看各种参考资料、阅读各大报刊的主要文章、进行多方面的会见等。
  这种会见一般是从上午10时开始。正常情况下,一拨又一拨的会见直到晚9时才能结束,遇有特殊情况,则往往持续到翌日凌晨1时。俄罗斯劳动法典明文规定,每个公民每周为5天(40个小时)工作制。但对普京来说,这只能是一种奢望。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工作了。
  身为总统,普京深知,要总揽全局,正确决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放眼世界,时刻密切关注国内外动向。因此,他很注意看电视新闻。如果他实在抽不出时间看电视,有关工作人员便将新闻录下来,供他在下班驱车回家途中收看。顺便说一下,不论是克里姆林宫高官的奔驰车,还是莫斯科市委官员的国产弗拉基米尔大公车,都一律配备有这种“流动电视”。
  普京善于“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往往因为时间不够,他一天都吃不上一顿完整的午饭。吃不上饭时,这位总统就一边看电视,一边匆匆忙忙地喝点酸奶,吃一两个苹果。如果时间充裕,他便邀请一些议员、州长或文化界人士与其共进午餐。
  普京难得在家休息。在莫斯科近郊的总统别墅里,普京常常兴致勃勃地同有关人士开怀畅谈,直到后半夜还意犹未尽。这位总统有超人的精力。一般人通常晚上10时就睡下了,而这时普京的精力才刚刚达到最旺盛的时候……
  早在担任圣彼得堡副市长期间,普京就已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在他能熟练地用电脑进行工作。普京夫人柳德米拉认为,丈夫不管多么忙,多么拼命工作,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最近当有记者就此问柳德米拉的时候,这位第一夫人深情地说:“我不为沃洛佳(对普京的爱称)担心,也不为他感到特别的骄傲,而只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确是个目标极其坚定,又不慕虚荣的人。有些人拼死拼活地干是为了大把捞钱,而他玩儿命工作则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工作本身常常使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
有叶利钦铺路,普京顺势入主克里姆林宫。
普京就任代总统后与妻子一起前往车臣慰问俄军将士
普京其实也是摔跤好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4:40 | 查看全部
1949年10月7日 我国与波兰建交

  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取名于民族名称,意为“波兰人居住的地方”。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12683平方公里。人口3842万(1992),98%为波兰人。官方语言为波兰语。90%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首都华沙。主要矿藏为硬煤、褐煤、硫磺、铅、锌等。森林面积870万公顷。经济具有中等发展水平,工业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00美元(1995)。农产品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等。粮食不能自给。工业以采煤、机器制造、造船、汽车和钢铁为主。出口煤、钢材、铅、硫磺、机电产品、轻工产品和化工产品;进口石油及其产品、天然气、药品、汽车及其组装部件。10世纪末形成封建王国。1772、1793、1795年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1791年5月3日颁布第一宪法(现国庆日)。1918年恢复独立,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国入侵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7月,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兰军队进入波国土。7月22日宣告新国家诞生。战后40多年一直由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1989年2~4月举行“圆桌会议”,签署了三个文件,达成了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等重要协议。6月提前举行议会大选,团结工会获胜。7月19日国民大会选举雅鲁泽尔斯基为总统。1990年12月,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总统。此后右翼与左翼政党轮流执政。1949年10月7日同中国建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4:57 | 查看全部
1949年10月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苏占区的基础上形成的。苏占区位于德国东部,面积10余万平方公里,该占区的最高领导苏联军政府在战争未结束时就宣布实行土地改革,没收战犯和纳粹分子的财产,将部分工业企业国有化。苏军政府按照苏联模式在占领区内创立新国家体制的基础。1945年6月25日,苏占区5个州建立了州政府。8月建立工业、交通、动力等总管理署,1946年4月21日,苏占区举行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联合代表大会,两党联合组成统一社会党。威廉·皮克和格罗提渥当选为党的主席。1946年10月苏占区举行州议会选举,统一社会党得票最多,成为该区的执政党。此时西占区则按照西方的模式建设。西方占领区和东部苏占区日益相互对立。1948年2月12日,在美英双占区成立联合州议会和行政管理委员会后,苏占区的军政府把各管理署合并,成立了德国经济委员会,管理苏占区的经济,并且扩大了它的权限,赋予经济委员会对全占领区发布具有约束力的命令的权力。3月份成立了经济计划总管理署,即后来的国家计划委员会。1948年6月20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亦于6月23日在苏占区实行币制改革,把老货币改为东马克,东西占领区的经济完全被分隔开来。同时政治上的分裂也在加剧。
    1947年12月7日由统一社会党发起召开第二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会的代表基本上来自苏占区。大会选出了以威廉·皮克为主席的常务委员会。1948年10月22日通过了由统一社会党提出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草案》,1949年5月25日召开第3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波恩的基本法生效一周之后,人民代表大会于5月30日批准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还选出了400名人民委员会委员。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1949年10月11日,威廉 ·皮克当选为共和国总统,奥托·格罗提渥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1日,苏联占领区总司令宣布把行政职权移交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苏军占领当局改称为“苏联监督委员会”。这样,德国便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6:19 | 查看全部
1931年10月7日 南非著名黑人图图主教诞辰

图图主教边吃饭边读报
  南非著名黑人主教德斯蒙德·图图1931年10月7日生于南非德兰士瓦省克莱克斯多普一个黑人教师家庭。他曾在南非比勒陀利亚班图中学和班图师范学院学习,1954年至1975年先后任教员、讲师和牧师等职,1977年至1978年曾在莱索托王国任主教,1979年被任命为南非基督教会理事会秘书长。他曾先后获得美英著名大学的神学硕士、法学博士、民法博士等名誉学位。他一贯反对南非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为黑人的解放进行勇敢的斗争。198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金。
图图主教与英国公会唱诗班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图主教走在黑人送葬的队伍中
图图主教每天黎明即起,进行体育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6:52 | 查看全部
1913年10月7日 亨利·福特建立了第一条装配线

    1913年10月7日,亨利·福特在密执安州海兰帕克的汽车制造厂建立了一条活动装配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像其他工厂那样用工人们去安装正在制造中的汽车,福特是使汽车沿250英尺长的装配线传送而来,工人们沿线装配零件。这种装配线使一台汽车在不到3小时内就制造出来。这项革新适应了对福特T型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仅1914年里,即可预期生产出近25万辆汽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8:59:35 | 查看全部
1895年10月7日 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建人胡厥文诞辰

  胡厥文,1895年10月7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属上海市)。青少年时期,他受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痛心于国弱民贫,外侮日亟,立志一生办工业以振兴民族。为此,他在1914年报考了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学习机械。毕业后,志愿到汉阳铁工厂当工人,后任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实习工场主任。1921年他变卖了祖传的土地,在亲友资助下创办了新民机器厂。以后,又陆续创办合作五金厂、黄渡电灯公司、长城机制砖瓦公司、石城窑厂等企业,任厂长、总经理职务。他勤奋从业,悉心研究和仿制新的机器,不少产品成本比外国货低,而质量可与舶来品媲美,为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作出了贡献。1927年,他被同业推为上海机器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并连选连任达十年之久。为抵制日货,组织中华机器联合公司,并担任上海市棉布市场理事长职务。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进犯上海,蔡廷锴将军率十九路军奋起抗敌,胡厥文同志与黄炎培合作,通过中华职教社等组织,发动全市工商界支援抗战。他日夜奔走,联络、组织工商界拆迁机器到沪南建立工场,抽调技术工人支援兵工厂,为我守军赶制武器弹药。几十天时间里,须髯盈颊,遂蓄髯以示反帝救国的坚定意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金山登陆。为了保存民族工业,支援抗战,胡厥文又以高度的爱国热忱呼号奔走,组织江浙沪宁的百余家民营工厂内迁。在此期间,他在桂林、祁阳等地创办了大中机器厂、新民机器厂湘厂等企业。他分别担任了中南区工业协会理事长、知名的迁川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理事长。这两个组织在抗日的大后方,在军需民用的生产、团结民族工商业家提高爱国主义觉悟、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货充斥国内市场。而国民党政府却下令取消政府同民营工厂的一切合同,使民族工业陷于绝境。严酷的社会现实使胡厥文和其他进步工商界人士认识到,单单办实业是不能救国的,民族工业家必须有自己的政治团体。就在这些日子里,他们在重庆先后接触到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邓颖超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经过多次酝酿,他与黄炎培、章乃器等人发起成立了民主建国会,团结爱国民族工商业家及有联系的知识界人士,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的火热斗争中。他反对内战,坚持和平,反对独裁,坚持民主。1948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民建被迫转入地下。胡厥文在上海创办“中国工业月刊社”,掩护民建继续活动。上海解放前夕,民建其他几位主要负责人分别到香港和解放区工作,胡厥文受组织委托,坚持在上海领导民建的地下工作。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胡厥文同志坚持反帝爱国、民主立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9月,胡厥文以民主建国会代表的身份出席制订《共同纲领》和选举产生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功绩。
  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时期,他将自己的积蓄尽数捐献国家作抗敌之用,并支持自己的儿子参军入朝。1952年他担任赴朝慰问团总团副团长,亲自到战火纷飞的前线看望我们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在国家的过渡时期,他以极大的积极性宣传、推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率先在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带动工商界同仁积极配合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在尔后 的岁月里,他又以身作则,和民建的人事一道在工商界中做了大量的团结、教育工作,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受人称道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胡厥文先后被选举担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胡厥文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为民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建创建之初,他任常务理事,在民建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9年以来,他担任民建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主席,领导民建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开创了民建历史上最好时期。1987年底,他为进一步推进民建中央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坚决辞去主席职务,并积极推荐新人,在民建内外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政治影响。他连续被民建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推举为名誉主席。1965年以后,胡厥文同志先后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代理事长、理事长,为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还担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的常务委员。
  198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09:00:48 | 查看全部
1888年10月7日 清政府发展海军 北洋海军正式建立

  1888年10月7日,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当时的北洋舰队,拥有大小舰艇25艘。后续有舰艇调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北洋舰队的舰艇总数达到42艘,吨位45000余吨。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全军覆没。
  海军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中国本来没有海军。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凭船坚炮利,轰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才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了海军之为物,于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萌发了建立海军的思想。林则徐认为,海军乃西洋“长技”,中国也应学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与之角逐海上,方能“制胜”。他的这一构想,后来被魏源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一语以概括之,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中国发展海军的历程是几经曲折的。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根本不明白,在封建生产方式的土壤上是产生不出强大的海军来的。鸦片战争后,一些清政府官员面对“人操舟而我结筏”的现实,也曾博访洋船图式进行仿造,但仍抱着旧的观念来看待海军这个新事物。40年代末,西方国家已在军舰上使用螺旋推进器。进入50年代后,英、法等国都开始了螺旋推进器蒸汽舰的建造。与此同时,木壳军舰也逐步被带有护甲的铁甲舰或钢壳军舰所代替。而中国的仿造者却只求船型相似,安脚踏水轮以求船之速,选坚实木料并蒙以生牛皮以求船之坚,以为靠手工匠人依样画葫芦,即可成功。这当然不会有任何效果。到60年代初,曾国藩和左宗棠继续在安庆、杭州自行仿造轮船,还是遭到了失败。这样,他们才意识到,制造轮船不引进机器生产技术是不行了。经过四分之一世纪,遭到多次严重挫折之后,中国人在造船问题上才发生了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更新带来了造船事业的发展。1866年,根据左宗棠建议,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成立,开始购进机器,聘用外国技师、工匠监造轮船。闽局不仅建造兵船,同时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这便为尔后建成北洋海军奠定了基础。清政府于1879年10月下令筹建北海洋军。1881年12月,即仅仅两年之后,北洋海军便初步建成。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改三角形水师旗为长方形海军旗。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自已的军舰上挂起海军旗。当时北洋海军有巡洋舰、炮舰、练习舰等12艘,已初具规模。其后,北洋海军继续扩建,直到1888年成军为止,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一支舰队,从开始筹建到正式成军才历时9年,速度是够快的。其所以如此,主要是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开放的政策。
  闽局是当时中国的主要造船工业基地,从1869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25年间造船34艘,其中11艘拨给了北洋海军。闽局开始只能造几百吨的小型木质炮船,后来则能造2000吨级的钢甲快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中国之有近代化的新式舰船是从闽局开始的,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在北洋海军成军以前,以闽局为代表的中国造船工业水平,并不比日本低,甚至还超过了日本。为了早日建成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海军舰队,清政府采取了造船与买船并行的方针。从德、英两国订造的7艘战舰,来华后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成军后的北洋海军,其实力居于远东第一,使各国皆刮目相待。
  为了加速海军人才的培养,清政府又创设新式海军学堂。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闽局所附设的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最早的优秀的海军人才。到甲午战争前夕,这两所学堂、特别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多数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和中坚。北洋海军重用学堂出身的学生,但也不歧视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自学成才者,各舰管带、大副、二副多有由船生担任的。在培养、奖掖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选派海军人员出国考察和派遣留学生。例如,丁汝昌、邓世昌等人多次利用接船之机,考察西方海军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大有进益。闽局曾派出三批留学生78人,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萨镇冰、严复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4批官学生120人,学成回国后多半转入海军担任要职。同时,清政府又从国外聘请技术人才。洋员主要担任教习、驾驶、机务、炮务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中多数人克尽厥职,是有劳绩的。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有些洋员还亲冒炮火,奋力作战,或身负重伤,或以身殉职,与中国将士的鲜血洒在一起。这种自已培养人才为主与借才异国为辅的方针,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
  在一个时期内,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心似乎是很大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中棠即指出:“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竞成虚设,星驰飙举,无足当之。”因此提出:“此时东南要务,以造轮船为先著。”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批准创建福州船政局。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开始觉察到日本“为中国永久大患”,便着手筹建三洋海军,并决定向德国伏尔铿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全军覆没。战后,清廷在谕旨中宣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以上事实说明,是外国的侵略刺激和促成了清政府发展海军的决心。当时,反对派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他们不仅反对购买西方先进军舰装备海军,而且反对“师夷长技”。如称:“铁甲船有害无利”,“不可购买洋船,并不可仿照制造”,“岂有必效敌人长技始能备御敌人之理”,等等。清政府破除各种阻力,使北洋海军得以成军,确实表现了一定的决心。然而,这种决心并没有真正坚持下去。北洋海军成军后,它的发展便进入了停滞的阶段,从此不再添置一艘军舰,更新一门火炮。本来,成军之初,北洋海军的实力是超过日本海军的。特别是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为日本海军所未有,因此畏之“甚于虎豹”。可是,为了发动一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日本明治政府锐意扩建海军,天皇睦仁甚至节省宫中费用,拨内帑以为造舰经费。日本海军以打败定远、镇远为目标,专门设计制造了桥立、松岛、严岛三艘4000吨级的战舰,号称“三景舰”。这样,在甲午战前的6年间,日本平均每年增添新舰两艘,其装备质量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当时,也有少数官员以日本“增修武备,必为我患”,力陈加强海军力量,但未被采纳。如果说清朝统治集团在前一个时期还有点危机感的话,那末,在稍有所成之后,便开始忘乎所以,踌躇满志起来。一度表现出的一点活力被沉重而巨大的惰力给压下去了。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前两个月,李鸿章看到日本“岁添巨舰”的现实,这才发出“窃虑后难为继”的慨叹,无奈为时晚矣。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三次,广大将士英勇搏敌,浴血奋战,然空怀杀敌保国壮志,终难挽回失败的命运。这支庞大的舰队还是全军覆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