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地铁工人对线路进行搬运调整。 |
| |  | ▶工人在地铁线上进行线路“断电”工作。 |
| |  | 清洁工打扫地铁内部。 |
| |  | 工作人员在地铁关闭后清理钱币和票务。 |
| |  | 凌晨3点地下地铁工人团队。 |
| |
国庆期间,深圳地铁与往常一样夜不眠,记者也一起熬夜探访了“不眠的地铁人”。时至今日,地铁已成为深圳城市交通的主干和动脉。但地铁“风驰电掣”的背后,地铁人的辛酸却鲜为人知。
点钞
23:44
夜已深,地铁一号线竹子林站内最后一趟“下班车”拉完客开回竹子林车辆段。值晚班站长王丹荻放下出入口的卷帘门并关闭出入口的照明,“告知”外界地铁已经下班。但王丹荻和伙伴们并没有回家,而是进行晚上最重要的票款清点工作,11台自动售票机内的纸、硬币需要全部取出,并在凌晨4时前清点核算完。“售票机加上人工售票,竹子林站的每天进账额在13万元左右。”王丹荻等人还要回收清点29台出站闸机车票。为方便清点,他们都是站着操作,点票机“哗啦啦”的响声在午夜显得有些刺耳,而王丹荻他们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
隧道设备检修
次日0:00
一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隧道设备检修工已等在了站台上。对他们而言,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凌晨时分的隧道显得昏暗,如果没有手电筒的照明,几乎望不到尽头。在一阵阵“嘀嘀嘀”仪器的蜂鸣声和“哐哐哐”金属敲击声中,1号线隧道设备检修也正式拉开大幕。
穿梭在黑暗的隧道里,检修工担负着轨道、道岔、信号机等各种设备的检修工作。探伤工班的赵万全驾驶着探测轨道伤痕的机器,一边认真听着仪器的蜂鸣声,一边看着显示仪的回波图,回波图异常和仪器声异常,便可判断轨道有伤痕。在探伤工班的细心探伤下,40多公里长的一号线曾出现的伤痕轨道,十年来已经更换了7200米,可避免列车脱轨。
检修自动扶梯
0:30
已经运行了17个小时的换乘自动扶梯,在维修机电员工的“开拆”下“接受”保养,工程师林瀚等3位员工合力打开电梯“外壳”,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夏季电梯舱内的温度甚高,工作人员蜷缩在狭窄的空间内,完成梯级链轮导轨的清洁、调整。
林瀚说,他们除了要24小时待命,以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外,还要吃透检修自动扶梯的80多项技术指标,“这份工作重复性很高,但责任却很重大。”
施工调度服务
2:30
位于竹子林车辆段的运营总部调度控制中心,行车调度员李宝岩两眼紧盯地铁路网运行监控屏,“现在虽然是半夜,没有乘客,但也是一天最忙的时候。”和李宝岩一起的,还有17名调度员,共同监控地铁夜间施工调度服务,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作业,确定不允许列车停靠的区段,给施工留出空间。
数字
深圳地铁共有2000多名隧道设备检修工,他们从凌晨1时工作到早上6时。每年每个员工平均有264个夜班,平均每天的工作路段是117公里。由于岗位艰苦,深圳地铁线路检修工都是男性,绝大多数不超过35岁。
目前,深圳地铁线路有5条,总里程达178公里,每天输送客流超过200万人次,换乘人流超过数十万人次。
晶报记者 何文文/文 赖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