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精细化管理:向“精”、“细”、“深”延伸(“精”、“细”、“深”一个不能少)
郑言
【事件】“第一名”缘何成了“倒数第一”
几天前,中石化胜利油田下属企业注聚一队1#注聚站职工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该班组刚刚得到的评比第一转眼之间竟然被改为“倒数第一”。
4月中旬以来,注聚一队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班组精细化管理会战,1#注聚站在站长李文阳的带领下,在资料填写规范、流程刷漆、设备保养、查改安全隐患等方面展开了一场攻坚战。据悉,为打麿阀门丝杠,光砂纸就耗掉了200多张......
在队里组织的检查中,检查人员看到的是:闪亮的机泵,规格化的设备流程;桌、椅、书柜摆放整齐;制度展牌合理地摆放……评比中,1#注聚站“无可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
职工们高兴之余也在相互议论着:“看来只要肯下工夫,舍得花力气,精细化管理并不难,这回队里肯定会给点奖励吧?”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虽然1#站查出表面上的问题最少,甚至与“五星级泵站”相比也不逊色。但队领导却认为,1#站上表面文章做得多,实质管理水平并没有提高,甚至有所倒退,因此将评比结果进行调整,由第一名改为倒数第一名。
对于这样的结果,1#站职工觉得特别委屈。他们觉得队领导的做法让人莫名其妙,甚至暗地里有人议论队领导“吃错了药”。
职工与管理者对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差别究竟在哪里?原来,陈建华队长在几天后的复查验收中发现,1#注聚站表面上查出的问题最少,好像做得很精细了,但影响注入质量的几个关键工艺参数匹配不佳。比如5台泵流量下降,简单地采取提高电机转速的办法来解决。陈队长认为大伙对精细化管理误读了,于是决定召开班组会统一大家的思想。
班组会上,陈队长解释道:“你们可能想不通第一名为什么变成了倒数第一。泵流量下降提高泵速好像是解决了问题,但想过没有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近期流量计读数会下降?为什么……”
“泵效率下降一般提高泵速来解决,以前,以前都是这样做的……”李站长竟有点口吃起来。
“是母液配制不好造成的!只能在提高母液配制质量上下功夫。既精又细做好设备保养、资料填写等当然必要,”陈队长循循善诱道,“但对设备工艺参数、设备工况等运行状态的认识和优化挖潜做得不到位,而这恰恰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这也不全怪大家,包括队干部对精细化理解得不是很透,以后要好好学学精细化管理这本书。”
“您说得有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知道错在那儿了。”过了好半天,李站长憋着通红的脸说。大伙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只局限在做表面文章上,而深层次问题却被忽视了。
“还是领导做得对。不然,我们还自以为已经把精细化管理做得很好了,如果不是队领导及时纠正错误思想,管理水平就很难上得去,我们得好好反省,好好学习思考了。”1#注聚站职工李月明说。
【笔者评说】精细化管理要在精、细、深上做文章
"精细化管理"是汪中求先生在2005年提出的管理理念,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是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当前,企业班组普遍都在开展精细化管理,但也有不少班组还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工夫下在设备刷漆、制度完善、设备保养等浅层次的工作上,而在优化工艺参数,深挖设备潜力,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发现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上还远没有做好,使班组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甚至被污蔑成垃圾的原因所在。
据了解,国内有不少企业因为班组管理水平低,工艺能力差,拿不出响当当的高质量产品,眼睁睁看到订单给别人抢走了。而青岛海尔等国内优秀企业正是依靠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制胜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产品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
从上述事件中看到,该企业1#注聚站开展的精细化管理还停留浅层次上,缺乏解决隐藏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因而只体现了管理的表面虚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了职工对精细管理化在理解和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引导职工深刻理解和思考精细化管理“精、细、深”一个都不能少的道理。笔者认为,企业班组精细化管理应在“精”、“细”、“深”方向上求突破:
要在“精”上下工夫。精是做精,求精,追求最佳、最优。在班组管理中,要“精”在事前,广泛应用先进科学的方法和管理理念,优化工艺方案,精心编制质量计划,在每道工序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每个环节上追求完美,追求最佳方案,从而实现最优效果。
要在“细”上使力气。细是做细,具体是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要“细”在过程,提高每个环节中的“质量”。把好每一道工序关,每一道工艺和流程按标准和方案操作,不放过任何细节,剔除瑕疵,确保每个管理环节的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
要在“深”上做文章。深是求深,深挖方案潜力、工艺潜力,流程潜力,人员潜力,追求效益最大化。要“深”在全过程,提高方案、计划、过程管理的深度和厚度,善于寻找规律,挖掘隐藏在设备工艺内部“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力,并做好持续改进,使班组管理优势绵绵不绝地释放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