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0 16:33:55
|
查看全部
名家荟萃,教学相长
今年88岁的白石先生是一名作家,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并曾先后担任河北省委秘书长、纪委书记以及省人大副主任等职。
1946年3月,白石进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文学系学习,1947年毕业后,又留校攻读研究生,直到1948年底离开学校调往保定市委青委(团市委的前身)工作。
谈及在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学习时曾经教过他们的知名学者,白石先生如数家珍:成仿吾、丁玲、沙可夫、艾青、陈企霞、何洛、蔡其矫……
白石先生回忆,当时的政治课主要由成仿吾校长来讲,周扬负责讲文艺学方面的课程。而艾青和沙可夫等老师则结合中外名著开设作家研究和专题讲座。例如艾青曾对郭沫若早期诗作进行过详细分析评论,沙可夫讲苏联文学,陈企霞讲《李有才板话》,蔡其矫讲《水浒》《恐惧与无畏》等。除了这些正式课程,还增开了许多实用性的讲座,陈企霞讲《编辑经验》,贺敬之讲《民歌研究》,肖殷讲《怎样编副刊》《谈美》,蔡其矫讲《我学写诗》等等。
当时,丁玲和文学系接触比较多,她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报告,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过程和写作特点。
“那时上课一次就是半天,然后进行讨论。同学们十分感兴趣,认为收获很大。”白石说。
“这些老师在当时来说都是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但他们与我们接触,毫无界限。”白石回忆说,那时学校只有一个食堂,老师们和学生在一个窗口打饭,然后在广场上端着碗,或蹲着吃,或站着吃。
“论知识,他们都是知名学者。论做人,他们对人对事都很体贴。”白石先生回忆,华北联大时期发生在行军途中的一件事让他至今难忘。
白石说,1946年,傅作义袭击张家口。由于骑兵在后面追赶,华北联大不得不转移到其他地方。11月的一个夜里,他们行军到河北唐县的倒马关镇,发现当地的许多房子被日本兵扫荡时烧掉了,他们将女同志安顿到了老乡屋内,而男同志们只好在路边的断壁残垣睡。
白石说,当时的文学系主任陈企霞听说他们睡在山顶上,急忙跑来,让他们起来:“怎么能在这山顶上睡觉?起来!”他们回答:“不是没房子吗?我们在这里凑合一夜算了。”陈企霞生气地说,“大西北风吹着,你们冻一夜,明天不用说走路,可能连立也立不起来了。起来,走!”
陈企霞把他们领到女同学屋里,只见炕上已经挤得满满的,女同学和房东已是人挤人,陈企霞看了看地下:“你们就在这里挤一夜吧,躺着挤不下,就靠墙坐着睡,也比在山顶大风吹着好啊!”
白石回忆,陈企霞是深度的近视眼,戴的近视镜像啤酒瓶底一样厚,可知看东西有费力了,并且身体瘦弱,黑夜背着背包走山路更加困难。“同样里程的行军,他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但是到了驻地,别人都睡了,他却不能休息,还要到处检查同学们是不是都安顿了住处,这要耗费他多大的精力啊。”
白石表示,在华北联大和华北大学学习的那段岁月,对他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可能有人觉得学校不正规,又有许多校外活动,时间又短,在这样的学校里,能学到什么东西?”白石说,实际上完全不是人们想象的这种情况,由于同学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再加上老师们都是学有成就的名家以及他们高度的责任心,教学质量还是很高的,为他们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白石先生透露,建国后,他的许多同学、老师都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人。像崔嵬,建国后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而与白石曾长时间同住一屋的徐光耀,则成为全国知名作家,一部《小兵张嘎》家喻户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