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低碳经济的变革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哥本哈根的会议落下帷幕,博弈却远未结束,未来10年,中国将踏上整体低碳转型之路,企业的命运与气候改变下的经济新格局休戚相关,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如何发现潜伏的黄金机会?
《 经理人》认为,中国企业应抢先占位,打造独特的低碳竞争力!
低碳时代,以气候为导向的全球经济协同发展。未来中国的经济形态和市场将与政策、资源高度相关,对企业的变革智慧是极大的考验,企业领导者在未来的战略上应高度关注国内外政策,抢占稀缺的低碳商机,巧妙借势,向外整合资源,向内调整产品、渠道、产业链、管理等,抢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转型,塑造可持续领跑的竞争力。
掌控低碳政策
由于低碳经济的变革路径是自上而下的,虽然大多数低碳行业尚未走到市场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真正的消费需求尚未出现,但从政策里可以嗅到前瞻性的机会。以日本为例,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遏制能源消费的政策,日本的汽车企业与电子制造企业敏锐地把握到这个机会,生产出省油的汽车和低耗能耗材的电子产品,成功进军欧美市场。
结合中国低碳经济的现状,《经理人》预测,未来的低碳经济政策有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碳调节税。通过向使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企业征税,来补贴使用生物燃料的企业。国家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碳调节税还可以成为碳消费税,引导环保节能产品的消费。
区域政策竞争优势。提前抢夺低碳经济优势资源和项目的做法,使得中国各经济区域包括省市区开始了政策法规上的竞争,吸引企业与投资,如苏州请清华大学为其规划建设中国第一个低碳示范城,拟推出一系列税收及融资的优惠政策,中国外企协会透露,已有多家跨国企业欲报名去苏州做示范工厂。
产业政策。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尚不到位,光伏发电成本目前还远高于常规能源的发电成本。未来的产业政策将更为细化,具备可操作性。各种形式的补贴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将不断涌现,有消息称政府将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被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认为是撬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点。
消费需求导向政策。气候组织政策专家喻捷认为,未来中国将仿效他国,以适度的消费鼓励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如德国的能源法案明确规定电网公司必须以固定价格、固定期限的合同收购清洁电能,“政策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
值得思考的是,政策也是一柄双刃剑,太阳能光伏行业短短几年涌入大量的企业,造成产能过剩,过分依赖政策,难免会让企业丧失敏锐的判断力。
来源:互联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