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报记者 张慧玲
2 “轻轻一按就能享受帮助。”
“公办住不进,民办住不起。”找不到合适的养老床位已经成为很多家庭遇到的难题。在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面前,如何才能解决“一床难求”的难题?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融合是通辽市探索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日前,记者走访了公立的通辽市社会福利院,这里拥有200多张床位,几乎年年满员。
家住科尔沁区平安南社区的苗永旺老人,无儿无女,和老伴两人相依为命,上了年纪出行不便,身体有点小毛病能忍就忍了,自从2011年社区给他发了一部手机,只要轻轻一按就能立即享受到社区人员的帮助。
这种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是通辽市政府出资,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百姓工作的一种尝试。虚拟养老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平台上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家政便民、法律咨询4大项20多个小项内容的服务。
通辽市科尔沁区民政局双拥办主任张文浩表示,日间照料,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的活动、休息、餐饮等服务。科尔沁区计划到2015年,50%的社区都有日间照料中心,目前服务农村老人的29个农村幸福院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除了硬件提升,通辽市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公办机构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在促进公办养老院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对作为公办补充的民营养老机构给予多种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辅助作用。
通辽市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民办养老院的政府资助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一套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目前,通辽市90%以上的老人已经实现了居家养老。
3 “养老服务业培训,有必要!”
我区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农村互助幸福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的支持力度。自治区财政对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含公共设施30平方米)6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并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由自治区财政按机构等级和实际入住人数每张床位每月给予100—300元的运营补贴。按照“以奖代补”的办法,加大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资助。
截至2013年底,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437.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家住科左后旗的陈玉珍老人,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苦于在家没有人照顾,听说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低,还有专门的医生照顾,就远从家乡科左后旗来到通辽的养老院安享晚年。“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培训很有必要。老年人需要在生活照料、饮食护理、疾病防治、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和养生知识等方面的帮助。”老人说。
作为针对“夕阳红”的朝阳产业,专门的养老服务业培训机构渐渐浮出水面。
2012年12月,自治区举办了全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同年,赤峰市就有了专门的养老服务业培训机构—阳光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由赤峰市民政局和赤峰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共同筹建。该校培训养老护理员、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家政服务员、育婴师5个专业。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老年人康复护理技术、老年人心理护理技术、老年人营养需求和老年人临终照护等。2013年,由鄂尔多斯市民政局主办,鑫海颐和城养老运营服务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双峰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第一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在东胜区罕台镇鑫海颐和院开班。这些举动标志着我区养老服务培训工作正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选择居住在养老院的,多数是生活不能自理或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或者是子女无力亲自照料的老人。根据国家对机构养老护理的要求,一级护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为1:3;二级护理为1:6,三级护理为1:10。根据照料等级不同,对养老护理员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养老护理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既是趋势,也是必需。
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