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2|回复: 0

强化党建必须首先端正党建认识

发表于 2014-10-15 15:02: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党的建设,抓得牢则兴党兴国,放得松则误党误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走向纵深领域的现实环境中,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作为党建的主体,各级党组织对党的建设应该怎么认识,这是一个“总开关”,调得好则政顺民安,调得不好则百业荒废。因此,抓好党的建设必须首先端正党建认识,各级党组织要在发展中清晰地定位党建工作,正确谋划党建措施,深入落实党建主体责任。

    端正党建认识,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端正发展观。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绝不是彼此隔绝、相互掣肘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经济社会取得大发展,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又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与时俱进。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两者不可分割,这是一个基本共识。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党建是极端的虚无主义,容易极左,导致发展回退,而脱离党建引导片面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则是庸俗的实用主义,容易极右,导致社会崩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是党建多一点还是经济社会发展多一点,这是一个伪问题,各级党组织必须端正发展观,切实做到“两手抓”,既不能让发展松劲,更不能让党建式微。

    然而,在一些地方,受错误政绩观的影响,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绩,轻党的建设的内修,工作中厚此薄彼、本末倒置,热衷大干快上,追求表面文章,党的建设无限让渡于经济规模,群众观点无限让渡于领导政绩,对待党建大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将党建当成务虚的、形式的东西,戴着有色眼镜看党建,给党建工作贴标签、扣帽子,导致党建工作越建越松,越松越虚,越虚越无用。由此可见,党建在个别地方得不到有效落实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建本身所造成的,恰恰是人为的妄自菲薄、作茧自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各级党组织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磨刀不误砍柴工”,抓好党的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开展其它各项工作的总纲,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先于一切工作最大的大局,这个问题不正确对待,不正确处理,将使其它各项工作的成效大打折扣,甚至自毁根基、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历史。

    端正党建认识,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建。党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着力点,思想不能僵化,具体措施不能“一刀切”,要以发展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展党建:不能拿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衡量当前的工作,也不能搞什么“一招鲜、吃遍天”,要积极顺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运用新思路,利用新媒介,着眼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能跨领域生搬硬套党建模式,也不能搞“十个指头一般齐”,要分层分类确立标准,区分领域落实措施,确保党建的针对性。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长期工程,谋划要深、落实要实,必须下硬功夫研究党建的一般规律和不同领域的特殊规律,面上的方向要正,个体的衔接要细,运行的督办要严,工作的成效要实。在动态把握党建规律的同时,必须牢固地坚持党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思想、抓班子、强队伍、优作风、惠民生、促发展的基本要求等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长期坚持。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已经展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待党的建设理应树立新的认识,着力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其重点是要应对五个转变:一是要应对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更加突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疏通渠道,扩展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二是要应对从规模党建到质量党建的转变,更加突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控量提质,深化党建的精细化程度;三是要应对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转变,更加突出基层治理现代化,强基固本,不断夯实党的基层基础;四是要应对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转变,更加突出信息化、流动性条件下的动态党建以及新领域、新群体的分层党建,化整为零,增强党建的时代性;五是要应对从党要管党到更加从严治党的转变,更加突出全口径的作风建设,从细从严,进一步优化党的形象。

    做好新时期的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党组织必须始终紧绷思想之弦,切实端正党建认识,真正将党的建设作为修身立本、护基固根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组织部)

来源:求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