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6 17:19:36
|
查看全部
执政话语要合理解释社会的变化
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具有总体性的认知范式作用。它通过一整套特定的话语体系和观念综合来表明我国政治主张和制度设计,从而告诉人们该信仰什么、追求什么、抵御什么,自我进行很好的自律,约束不当行为,遵守社会规范,使个人和社会、基层和中央、下级和上级良性互动,戮力向前。
党的执政话语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思想规划,它为社会提供一套认知范式,解释社会变化。同时,它又具有排斥异质信仰的作用,由精神力量转变为物质力量,这有助于促进群体内部的价值认同和意志整合,保持社会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越是在社会转型的时代,执政党肩负的任务越重,就越要强化意识形态及执政话语体系的创新,从而为社会的巨大变化提供合理的说明。
党的执政话语作为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以后,其维持的过程也是执政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由于执政党需要获得群众可持续的思想认可和政治支持,因此,执政理论的论证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这也使得执政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必定是永恒的。主观上执政党政治目标的更替和政治任务的重新设定,客观上执政时空领域的变化,都会导致执政环境的改变,并最终使执政话语发生变化。尽管执政理论的核心内容没有变化,但是执政话语是极为敏感的,它就像社会的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哪怕是微小的调整,也会引起社会思想的波动。如果不能注意到意识形态的这种变化规律,就有可能在无形中产生思想障碍,流失执政资源,使持续执政陷于被动。
先进的意识形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引擎,而只有成功地解释社会可观察到的变化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才能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我更新的意识形态,才称得上是先进的意识形态。提高意识形态的社会解释力是执政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的基本动力。执政话语是否能够获得受众的持续忠诚,除了执政话语本身的合理性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执政话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度。成功的执政话语总是能够保持合理的张力,解释社会现状,预测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全面的知识体系为人们所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执政话语就应该兼收并蓄,在实践上和空间上变得更加圆润,并且能够突破一定群体或阶层的局限性,在具备思想上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之外,还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以保证及时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