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6 17:21:07
|
查看全部
实践唯物主义:一个内含张力的理论范式
毫无疑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解决一直存在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的客观性与能动性的张力问题,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因为,全部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便在于,如何解决客观世界的条件与人的能动性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显然,如果这种归结能够解决此一核心问题,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进作用将是无可比拟的。但关键在于如何说明对立双方的统一。
从逻辑上来看,存在着将两个方面归结为其中之一以及让两者并存这样三种可能的解决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将客观的物质条件限制原则贯彻到底,将历史过程自然化,从而将人的能动性消解于其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史上,第二国际以及苏联教科书体系便是采取了这一进路的。这一进路的优点是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描述为一个决定论的科学的体系,排除了任何导向唯心主义的可能性;而其缺陷则是在这一体系中人的能动性再也不存在任何位置,从而在理论上导致改变世界不再是可能之事。因为如果按照这种决定论哲学,既然任何自然或历史过程都是被决定的,那么,任何对于世界的改变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是没有意义的。这显然与马克思所强调的改变世界的哲学是相抵牾的。
第二种可能的方式是从人的活动出发来说明历史过程。其进路是以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为原则,并将自然社会历史化,特别注重历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主义的方式。在马克思主义阐释史上,卢卡奇等人最早针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的自然化阐释而将自然统归为一个社会范畴,从而进行了一种彻底的社会历史化的阐释。这一阐释进路的优点在于重视主体的能动性,为之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是难以合理地说明历史进程的客观性。此外,作为这种历史主义说明方式的否定之否定能否真正破解问题也值得深思。例如,如何说明原始的圆满状态之进入异化以及如何扬弃异化。如果导致异化的条件是外在于主体的,那么,这将重回到能动与受动的对立之中,并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导致异化的缘由是内在于主体的,那么,这种内在的东西是由现实的个体主体自行决定的,还是由一个超越于个体的超级主体(如实体、自然、大全、绝对、理性、理念之类)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这正是基督教神学和传统形而上的典型问题。在这一进路中,要么是客观性无从着落,要么就得诉诸某种神秘的辩证法。
第三种可能的方式便是承认能动与受动是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生命的不可避免的生存处境,从而只寻求一种有限的解决方式,而不再站在绝对者的立场上试图从根本上将之解决。这一解决进路的要旨在于,从行动者和旁观者双重视角去说明人的存在,从前者说明其能动性,从后者说明其受动性。在哲学史上,康德开了这种解决方式的先河,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分别说明自然世界与道德世界,并以一种拟目的论而将两个方面以一种调节性的方式勾连起来。在笔者看来,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中,也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了这种解决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存在着科学逻辑与人本逻辑之双重逻辑。而在其后,一方面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发展出了一种愈益严密的“历史科学”,以决定论的方式说明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另一方面,则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发展了行动者的能动的逻辑,对现实个人在历史中能动地行动的可能性给予了精彩的说明,亦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规范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往的理论研究中,这样一种可能的解决方式是未受到关注的,同时,这一进路之中无疑存在着诸多疑难问题,因此,对这一进路进行深入的探究,或许便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有益方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ZX002)阶段成果)
(作者:南开大学哲学院王南湜)
(北京党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