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1|回复: 2

明晚期紫砂器特征

发表于 2014-10-20 17:41: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106798754542137044.jpg
 明晚期紫砂壶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制作前先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

  此时期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有些壶身有指螺纹。型体以大为主,一般壶流为三弯,接口在壶身中间,流下部弯形较直,外径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把型较大,多为耳型,上端明显粗于下端。直流,有向上之意。其工艺如瓷器一样为典型的“粗大明”特点。

  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凤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开始有佛像、动物等造型摆件。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基本上以竹刀或钢刀刻底印、舌沿、流下,并附干支纪年号,楷书为主,盖内、把下无印款。有少量壶在底内盖篆体印章,但壶身刻字均在明末陈用卿制壶以后。(来源:腾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16:17:54 | 查看全部
此时期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1:03:34 | 查看全部
欢迎各位老师品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