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1 17:28:03
|
查看全部
2009年底,一个新的机会来了。
当时在美国,刘颖的朋友们开始用Foursquare网站,这是一种LBS(LocationBasedServices)服务,基于手机定位功能和移动互联网,当你达到某个地方的时候你可以通过手机在网站上“签到”,并把信息同步到其他社交网站或者是Twitter上,告诉你的朋友你在哪里。刘颖看到了创业机会,他之前也了解LBS,但那些用户体验显得有点侵犯隐私,你的好友可以跟随你的行踪,而你自己却无法控制。刘颖觉得Foursquare的想法很不错,你有选择签到与否的权利,你自己选择是否把位置信息share出去。分享是Foursquare最重要的地方。如果说Twitter解决了用户想说什么这样的倾诉欲望,那么Foursquare回答的就是我在哪里这样简单的话题。碎碎念的Twitter记录了几亿人的社交活动,Foursquare则记录了大家的行动轨迹。
“这个Idea很Cool。”刘颖开始着手准备团队和资金,目标是在中国内地复制这一网站。他明白凭一己之力很难进入内地市场,LBS毕竟是更本地化的一种用户体验。了解SNS,懂技术,明白什么是LBS,看好项目的前景,并且愿意合作,这样的条件似乎很难找到人,刘颖和已经谈妥的天使投资花了六七十天的时间去寻找合作伙伴。
他后来的合伙人杨远骋当时也正在寻找新的机会。他有工科背景,在街旁之前曾就职于饭否、校内和百度,上学的时候还在豆瓣打过工。他在大公司待过,但是明显不甘于此,他有丰富的SNS网站工作经历,这也是最后促成合作的重要原因。
一开始的谈话只是朋友之间的探讨想法,然后就是市场调查。杨远骋之前在百度的用户体验中心工作,他知道如何系统地去调查用户的需求和进行分析,他们就从自己的好朋友入手,向他们介绍这个服务,给他们展示前景,问他们是不是会使用。2010年2月中旬,两人正式敲定合作,街旁的想法也有了雏形。2010年1月,国内另外一家类Foursquare网站玩转四方就已经正式上线,谈及竞争对手,刘颖说“担心倒还好,不过知道这个时机应该把握对了。”
街旁的团队有以前的合作伙伴,但更多的来自朋友,这是一个由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组成的紧密小圈子。就像是街旁的推广方式一样。2010年5月,街旁正式上线之后,通过一系列的线下活动来告诉大家它的存在。
无论是上海苹果旗舰店开业,还是Zippos的活动推广,北京雕刻时光的合作活动,作家闹闹的新书发布会,荒岛音乐节,街旁寻找一切与目标用户相吻合的活动合作。当然,它也没有放过北京、上海的各大潮牌店和品牌专卖店。相比其他的Foursquare模仿者,街旁的活动更多,地域覆盖更广,而这些活动的达成也多是由团队中的朋友介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