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劳教授,从刚才这个片子当中,我想我们应该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父母的工作证就是孩子上学的通行证。”以前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比如玩弄权势加分或者冒名顶替,很多都是暗箱操作的,现在白纸黑字,明目张胆,我个人的感觉是开始很气愤,后来又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很弱智,但是为什么会这么明目张胆的违背相关教育公平的原则来做这样的事情?
劳凯声(特邀观察员):
我想这可能就是利益驱动,义务教育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它是所有年满七周岁的公民都要接受的一种教育,因此,义务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的人。而且公立学校是用纳税人的税负来举办的一所学校,因此,公立学校如何能够实施义务教育,为不特定人群服务,这有一个基本的性质必须要坚持的就是公共性质,也就是说一所公立学校必须要坚守公共性质,为所有的老百姓服务,这个时候才能真正地实现义务教育这样一个大的目标。
主持人:
你刚才说是一种利益的趋势,是谁被利益趋势了,是学校还是说那些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员?
劳凯声:
我想这件事的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两个,首先是这些手上有权力的政府部门的官员,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可以占有一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使他们的孩子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他把好学校作为自己的特权学校,只能让自己的孩子来上,而不让别的孩子来上,这部分政府官员就是这件事情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另外一个利益相关者我想就是学校,学校一方面作为政府的一个举办的学校,当然它要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但是这件事情是不是也会给它带来一定的好处,比方说它这样做了以后,在政策上政府相关的部门会不会给它开一些绿灯,或者在经费上给它更多的好处,因此它也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我想在这件事情上恐怕不是一个两个人,在当中重要的是利益在驱动着他们做这样一些事情。
主持人:
您谈到了很多利益相关者,比如说学校得利了,比如说这些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人员得利了,他们的孩子得利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可能那些平民老百姓的孩子,本来应该按照学区来上学的孩子就没有得利。但是我们也知道像小学升初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不考试的,在不考试的情况下、按照学区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样能够保证入学的公平性?
劳凯声:
确实像你说的,按照我们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现在实施一个是不许举办重点学校、重点班,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资源必须是平均的让每一个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人,都可以接受到相对比较平均的教育资源。
第二,不搞考试。义务教育阶段不应该是竞争性的、选拔性的,而是针对所有的人,让他们能够获得一个基本的发展,将来可以服务社会,所以法律规定得是很清楚的。但是现在铜川市的这样一个做法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受到了损害,也就是说它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条件,排斥了一部分人,把他们排斥在这所学校之外,这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规定。
主持人:
今天我也看到网上有一些网民的评论,说这实际上是少见多怪的事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做得是很隐蔽的,比如说我新建一个校区,可以建在市委、市政府这些工作人员的家属区附近,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按照相关的法律就可以入学了。在现实生活当中还存在哪些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除了我们看到铜川这种极端的事件?
劳凯声:
从目前来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如何能够使义务教育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硬件,比方说学校的设备、房舍、教学条件,也包括教师和校长,总体地能够对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起到作用的这样一些条件应该均衡。在中国,我想几十年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政策的导向所带来的,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实行了一种重点校的政策,就是先发展重点校,然后用重点来带动一般,最后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一项政策实施几十年,现在看来有利有弊。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很多人呼吁取消重点校,因为重点校带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好的学校占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差的学校的教育资源就要差得多。作为一个接受义务教育这样一个人来说,他进了好学校,这就意味着他可以占有好的教育资源,而进不了好学校,他受教育条件就差得多,这就带来了中国在最近十几年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择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