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历史上的10月22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8:47 | 查看全部
1978年10月22日 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
  1978年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仪式。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在为期8天的访问期间,邓副总理会见了日本天皇陛下,同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了会谈,还会见了长期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的日本各界朋友。
  10月23日,在日本首相福田赳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邓副总理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中日友好事业曾经给予极大的关怀。1972年9月,田中角荣前首相和大平正芳前外相访华,中日两国政府领导人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中日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从而实现了两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
  邓副总理说,中国人民正在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奋斗。“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我们愿意同各国人民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两国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友好相处。”
  10月23日,日本天皇裕仁和皇后良子在皇宫接见邓小平副总理和夫人卓琳,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在会见中,天皇陛下说,日中两国有着漫长的友好历史,虽然一时有过不幸的事情,但已经成为过去。他希望今后加深两国的亲善,长期维持和平。
  邓副总理说,我们也认为这项条约具有深远的意义。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今后我们要以向前看的态度建立两国和平的关系。这项条约是迄今为止两国关系的政治总结,也是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新起点。这项条约,不仅对我们两国子子孙孙友好下去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和平也有重要意义。
  10月29日,邓副总理在离开前,在大阪皇家饭店对日本记者发表谈话说:“这次,由于日本国政府和各界朋友的热情接待和精心安排,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友好访问活动,中日双方互换了条约批准书,庄严宣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
  邓副总理说:“天皇陛下对我们的访问如此重视和关心,并给了隆重的接待,我们谨致感谢之意。通过同福田首相的会谈,和各界朋友的会晤,以及参观访问活动,加深了我们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邓副总理说:“这次访问,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广大日本国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伟大的日本人民在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信,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双方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必将取得更广阔的发展。”
福田赳夫首相在东京欢迎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9:01 | 查看全部
1975年10月22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逝世
    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阿·约逝世。
    1889年4月14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生于伦敦。191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1919年任伦敦大学历史教授。1915年开始在英国外交部情报司工作。1919年出席巴黎和会。1925年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历史部主任。
    1921年他计划巨著《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1943—1946年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等)而中断巨著的继续写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9:12 | 查看全部
1962年10月22日 肯尼迪宣布封锁古巴七项措施
    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发表无线电·电视广播演说,悍然宣布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封锁古巴的行动。
    肯尼迪在这篇演说里提出了封锁古巴的七点措施,扬言这些措施“可能仅仅是开端”。
    肯尼迪宣布对古巴采取军事封锁措施的借口是所谓苏联“目前正在准备”在古巴“设置一系列进攻性的导弹发射潮、提供对西半球进行核攻击的能力”。他完全不顾美国侵略古巴的事实,硬说古巴正在变成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构成了对整个美洲的和平和安全的明显威胁”。肯尼迪所提出的封锁古巴的七点措施包括:第一,“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它们转回。这种封锁在必要时将扩及其他类型的货物和载运工具。”
    第二,“继续加紧严密监视古巴和古巴加强军事力量的做法”,并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说,为此“我已指示(美国)武装部队为任何紧急情况作准备”。
    第三,美国的政策将是“把从古巴对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任何核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他扬言“需要对苏联作出充分的报复性的反应”。
    第四,“作为一种必要的军事警戒措施,我己加强了我们在关塔那摩的基地,在今天撤退了我们在那里的人员的家属,并命令另外一些军事部队随时作好戒备。”
    第五,“要求美洲国家组织立即开会,并援用里约热内卢条约第六条和第八条支持一切必要的行动”。按照里约热内卢条约上述这两个条款的规定,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从断绝外交关系到使用武装力量等等。
    肯尼迪还说,美国还“使我们在全世界的其他盟国作了戒备”。
    第六,“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和“采取行动”。他说,美国将提出提案“要求在联合国观察员的监视下迅速卸除和撤退在古巴的一切进攻性武器,然后封锁才能解除”。
    第七,肯尼迪对苏联进行了粗暴的攻击,说什么要苏联“停止并取消……对世界和平和我们(美苏)两国稳定关系的威胁”。
    肯尼迪在对古巴发出赤裸裸战争威胁的同时,又侈谈“和平”和“裁军”。他说,美国“已作了巨大努力来限制核武器扩散”。他还说什么美国曾经建议缔结一项“公平而有效的”裁军条约,美国“准备讨论消除(美苏)双方紧张关系的新建议”,包括实现一个所谓“能够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真正独立的古巴的可能性”。
    肯尼迪在这篇演说里再次恶毒地诬蔑古巴人民建立的革命政府,并且公然煽动古巴人民去颠复自己的政府。
    肯尼迪在演说里要求美国人民为他的侵略古巴的行为“作出牺牲”和“付出代价”。他承认,美国目前选择的扩大侵略古巴的道路是“充满危险”的。他说,“这是我们已经开始的一种困难的和危险的努力。谁也不能确切地预言这将走向何处,或是将带来什么代价或伤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9:28 | 查看全部
1935年10月22日 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先生逝世
  1935年10月22日,我国新闻界前辈戈公振先生逝世。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著名的爱国进步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者。他1890年出生于江苏东台,曾在上海《时报》和《申报》前后工作近20年。从1933年3月起,他到苏联采访、考察两年多,撰写了一批报道,向国内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写了《中国报学史》等专著,对革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了贡献,是我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985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戈宝权的纪念文章《回忆叔父戈公振二三事》:
  今年11月27日,是老一辈报人和进步爱国新闻记者、我的叔父戈公振95周年的诞辰,10月22日又是他逝世50周年的忌辰。回想到在他生前,我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深得他的亲切关怀和教诲之恩,现特借这个机会回忆一下他生平中的二三事。
  首先是他一生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出身在江苏省苏北东台县城的一个所谓“世代书香”的人家,自幼非常聪慧。他读过家塾和私塾,后来进了东台县城唯一的高等学堂,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一,从此以后他就全靠自学走上了成才的道路。他在上海《时报》工作时,经常到青年会去补习英语;后来他到欧美和日本各国考察新闻事业与参观访问,又自学法语、德语和日语;甚至40多岁访问苏联时还自学俄语,都做到能阅读和讲话的程度。他很早就鼓励我努力学习,记得童年时他送了一盒积木给我,他在盒盖里面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两句话:“房子是一块砖头一块砖头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
  二是他终生献身于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在1913年到了上海,先在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第二年进了《时报》编辑部,从校对、助编、编辑,一直升到总编辑,而且终生献身于新闻事业。他在《时报》前后工作了15年,后又在《申报》工作了3年。他对报纸的革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创了《图画时报》和《申报星期画刊》。同时他还专心研究新闻学,撰写了《新闻学撮要》和《中国报学史》等书。他对各国的新闻事业也进行过研究,还从事宣传和推广新闻学教育的工作。记得1935年初我到了莫斯科以后,曾同我的叔父合写了《梅兰芳在庶联》、《最近庶联人民生活的一般》(当时他写的通讯都用“庶联”二字代替通常用“苏联”)等通讯文学。当年10月他在国难深重时返国,数日后即不幸病逝,享年只有45岁。没有可能完成他生前重写《中国报学史》的遗愿和撰写《世界各国报业考察记》的计划。
  三是他的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他一生中为人光明磊落,从不沽名钓誉,猎取名誉地位;他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并以助人为乐,特别是提携同行和后进。尽管这样,他当年仍不免要遭到“小报”的造谣与中伤,甚至他在《时报》的老同事包天笑晚年在写《钏影楼回忆录》时,其中对他的回忆仍颇多不实之处和讽刺之词。我的叔父生前对这些事从不计较,也不耿耿于怀,而常一笑置之。凡同他生前共过事和有交往的人,都深知他的这些高尚品质。
  我的叔父一生中追求进步,热爱祖国,在30年代初国难深重时,他曾和邹韬奋等人筹办代表民众舆论喉舌的《生活日报》,宣传抗战救国,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甚至在临死时,他还对邹韬奋断断续续地讲道:“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沈老(钧儒)当年曾以《我是中国人》为题写成悼诗:“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沈老写到这里,“泪滴满纸,不自禁其感之深也。”我的叔父离开我们已是整整五十年,但他当年讲的“我是中国人”这句话,一直到今天还响在我们的耳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9:37 | 查看全部
1906年10月22日 法国画家塞尚逝世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他一生中的大半辈子是在屈辱和唾骂中度过来的。但他一次也没妥协过,而且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艺术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例子。
  保尔·塞尚于1839年出生于离马赛不远的埃克斯,父亲是制帽厂主,后来成了银行家。塞尚小时候就喜欢绘画,有一次,他的绘画在学校得了二等奖。父亲非但不欢喜,还忧心忡忡地对塞尚说:“青年人,考虑考虑将来吧!”他甚至嚷着说:“有天才的人往往死路一条,有钱的人才活得下去!”他要儿子当一个能赚到钱的律师,起码也要做个商人。他把塞尚送进法律学校,但是塞尚不愿当律师,他又迫使儿子到银行里站柜台,算账、付钱,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机。塞尚24岁时终于下决心去投考美术学院,谁知没有考中,学院主考人认为他没有培养前途。可是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他住在巴黎继续研究美术,勤奋地工作着,有时甚至几天不洗脸。但是,他得到的回报仍然是失败。他27岁那年,送一幅画给巴黎沙龙,连个答复也没有。甚至连他是最亲密的朋友左拉,竟将他当作失败的典型写进小说,这使他十分愤怒,于是他决计离开巴黎。
  1897年,塞尚返回故乡,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整天不是出去写生,就是坐在画室里对着静物观察、沉思,很少与外界联系。他耐心而热烈地追求实在的、持久的、永恒的事物,潜心研究事物的内在生命和内在结构、形与色的结合。他每下一笔都要再三考虑,双手颤抖着,一直要颤抖到终于下笔为止。但是,他的努力仍然不被社会重视,他的画一张也卖不掉。甚至他把一幅画送给一个熟人,自己竟预先胆怯地说:“当然,我不是要你把画带回家去。”多么凄然!
  突然,塞尚的画有了销路,巴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为了追求新奇,在塞尚的复杂难懂的作品里得到启示,于是塞尚一下变为“天才”、“先知”。塞尚的画价值千金,一个古怪的老汉卖了塞尚为表示友好送给他的一幅小画,靠卖画所得过上退休生活。塞尚的画对20世纪西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被举世公认为艺术大师。1906年10月22日,塞尚逝世。他对艺术事业一生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敬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29:52 | 查看全部
1811年10月22日 匈牙利伟大音乐家李斯特诞辰
  只要他往钢琴前一坐,拨动那神奇的琴键,你便会听到:有时如狂风骤雨之来袭,有时则柔美温雅如泉流之洋溢,使你沉醉。他仿佛有一个“魔网”操纵着听众们,把每一个人都紧紧缠绕住,要他们上那儿,就引他们到那儿。德国诗人海涅称他是一位“伟大的鼓动家”,而更多的人称他为“钢琴之王”,因为他把钢琴的表演能力、音色变化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名字叫李斯特·费伦茨。
  1811年1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梭普隆州的多布良(今雷丁),他从小就喜欢民间歌唱和舞蹈,并在他爱好音乐的父亲教导下学习音乐。9岁起已参加公开表演并即席作曲。一次,在维也纳的音乐会因为即席演奏了贝多芬所指定的主题,得到贝多芬的赞扬。12岁随双亲迁居巴黎,随当时的名音乐家帕爱尔和雷赫学习。1825年创作了哥剧《唐·山乔》,曾在巴黎大剧院上演。这期间,他在法国各地和伦敦经常举行表演,获得很高的声望。
  1835年起,一直到1847年,李斯特在欧洲10多个国家举行演奏会,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特别是29岁那年,他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演奏,匈牙利人民象欢迎自己的民族英雄似地接待了他。他到全国各地演奏,处处受到祖国同胞的热烈欢迎,使他很为感动。
  1848年1月,李斯特迁到德国文化城魏玛定居,放弃了演奏家的生活,改向创作、教学、评论方面努力,一直到1861年。这十几年,是他音乐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著名的12篇交响诗及《浮士德交响乐》、《但丁交响乐》等作品,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1861年李斯特迁居罗马,并且信奉天主教,但1873年又回到魏玛城。1886年7月31日逝世于拜勒特。
  李斯特一生留下几百件作品,他用音乐作武器鼓舞本民族的解放斗争,他同情法国的革命运动。他留下来的许多优秀作品,是人类进步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2 08:30:19 | 查看全部
10月22日大事记

794年10月22日 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平安时代开始。
1383年10月22日 葡萄牙爆发内战。
1575年10月22日 阿瓜斯卡连特斯建城。
1633年10月22日 中国明朝水师在金门附近爆发的海战中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
1746年10月22日 新泽西学院建校。
1784年10月22日 俄罗斯在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岛建立殖民据点。
1797年10月22日 法国人安德烈-雅克·加纳林(André-Jacques Garnerin)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了从飞行器上的跳伞。
1836年10月22日 山姆·休斯顿就任得克萨斯共和国首任总统。
1883年10月22日 美国纽约市大都会歌剧院首演。
1911年10月22日 长沙革命成功。
1934年10月22日 臭名昭著的罪犯查理斯·弗洛伊德(外号“漂亮男孩”)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东利物浦被联邦调查局探员击毙。
1935年10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甘苏区吴起镇召开扩大会议,宣告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22日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22日 蒋介石赴西安训示张学良、杨虎城。
1938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森发明印刷史上的重大突破10月22日 静电复印技术
1947年10月22日 晋察冀野战军出击清风店。
1959年10月22日 火箭探月使月球出现新的“火山口”。
1962年10月22日 肯尼迪宣布封锁古巴七项措施。
1962年10月22日 古巴导弹危机。
1978年10月22日 邓小平前往日本访问。
1980年10月22日 我国制成首批船用卫星导航接收机。
1982年10月22日 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外宾。
1983年10月22日 苏货运飞船“进步—18”与轨道站对接
1985年10月22日 德国人民排成108公里长队反核竞赛。
1988年10月22日 中国工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1年10月22日 关于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议达成。
1991年10月22日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10月22日定为每年的世界传统医药日。
1991年10月22日 河姆渡博物馆开工兴建。
1991年10月22日 法国披露一起严重的输血感染案。
1992年10月22日 澳一枚火箭在发射时爆炸。
1994年10月22日 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开通。
1994年10月22日 轰动京城的反贪展览开幕。
1995年10月22日 联合国庆祝成立50周年。
1996年10月22日 美国首次宣布北约东扩时间表。
1996年10月22日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1999年10月22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2 08:38:48 | 查看全部
长知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