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22 14:54:56
|
查看全部
以“全产业链”的名义解决纠结
实际上,早在1987年,中粮就主管着全国49家粮油食品分公司,拥有独立核算的企业达1313个,职工总数超过了12万人,资产总额达165.15亿元,净资产总额则达到了24.3亿元。参照198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 当年的中粮比“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AMD公司的资产总额高40亿元人民币以上,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顶级的农业大公司之一。
而让历史都唏嘘不已的是,随着《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以及“各外贸进出口总公司和部分工贸进出口总公司的地方分支机构与总公司脱钩”的要求,中粮也开始了被“肢解”的行动。昔日旗下的49家分公司转瞬间自立门户,一下子成了中粮集团最直接的竞争对手。1988年,剩余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山东、上海等6家分公司尽管没有与中粮一下子脱钩,但其人事管理权、业务经营权等都下放到了地方分公司。这样一来,曾拥有165.15亿元的中粮集团总资产一夜之间缩减到了25.26亿元,净资产才只有6625万元,而员工人数也一下子从12万人锐减到不到500人。
此外,由于1987年外贸体制改革之风刮向大江南北,外经贸部将赋予外贸权的审批工作下放给地方,短短几个月内,4000多家外贸公司风生水起—这意味着中粮要和这4000多家一起接受“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考核。为了“自我拯救”,中粮总公司的所有处室全部改成了经营性的子公司,并相继在深圳、上海、大连等地成立了8家全资子公司,还与外资和地方企业成立了一些生产型的企业。然而,1988年10月,国务院决定清理整顿外贸审批,收回放权。在这一放一收中,原本期望与国际大粮商抗衡的中粮又一次“伤了元气”。
此后,中粮决定向实业化进军,集团相继做过彩电、纺织、陶瓷等等业务,但最终都没什么起色,从中却**露了战略的盲目性。尽管中粮在食用油、葡萄酒以及巧克力等业务上还算有所建树—但中粮原本希望与AMD这个国际粮商以及嘉里集团(如今被合并成益海嘉里)联合发展食用油业务,最终却受制于外方主导,被迫放弃了辛苦建立的“金龙鱼”品牌,转而另辟“福临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