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291|回复: 0

从改革开放30年历届团的代表大会看共青团发展的足迹

发表于 2009-5-25 17:46: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雷锋精神遍辽河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6日     辽河油田公司团委

    化雨的春风,正催生蛰伏的嫩绿、唤醒待放的花蕾。在这春风唤醒万物的时刻,我们迎来了辽河油区的春天,迎来了2009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6 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0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在辽河油田25万职工、家属心中,雷锋永远都是一个温暖的词语,想起他我们如沐春风。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真正实现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爱之歌,默默地把无私的爱播撒人间;他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格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与铁人精神有着共同本质特征的雷锋精神,像种子一样播种在一代又一代辽河石油人的心田,且与时俱进,世代传承与践行。
    从创业年代到今天雷锋精神世代传承
    46年前的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那时起到如今,雷锋精神已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雷锋就是春天的化身,雷锋精神就是春天的象征。
    如果我们的记忆再推前42年,那是1967的春天,从大庆油田抽调的一批骨干队伍奔赴下辽河,他们怀着为中国石油事业贡献力量的理想,怀着任劳任怨做螺丝钉、全心全意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豪情壮志,到辽河来开辟新的战场。他们就是辽河油田的第一批创业者。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原野,欢迎他们的是成群结队的蚊子,伴随他们的是难于跋涉的苇荡。刚刚成立的六七三厂,生产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住“干打垒”,喝“鸭子汤”,走“泥浆路”,有时几天吃不上一顿热乎饭。他们勘探、放炮、打井,战天斗地、热火朝天,一次次地战胜地震、洪水、井喷和暴风雪的考验。这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甘当中国石油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体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辽河石油创业者的心间,融汇于他们的血脉中。
    回忆过去,我们感慨雷锋精神在辽河人中间无处不在;反观现在,对于新时代辽河人,我们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永存他们的心间。
    辽河人继承了铁人的光荣传统,发扬雷锋精神,并将其融汇进中国石油“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之中,合奏着辽河油区和谐发展的主旋律。在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42年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踏着雷锋足迹、弘扬雷锋精神的闪光名字:柏明俊、张宝基、谭远红、任桂芝、宁宗民、杨伟涛……还有更多我们并不知道的名字,他们默默无私的奉献、春天般温暖他人的爱,像深冬的落雪,深厚而无言。
    谭远红是八十年代的劳模,是当时的青年典型。八十年代,他先后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省劳模、学雷锋积极分子、质量标兵等20多项荣誉称号。他把奖章证书珍藏着,把奖金给幼儿园买玩具,为队上买了暖壶和康乐球、羽毛球等文体用品。仅仅那几年中,为非洲难民、盘锦灾区、修复长城捐的款,总额有10000多元。长年野外施工,衣破没人补是个苦恼事,他特意为队上买了台缝纫机和各种颜色的布、线,为工友缝补衣服。伙伴们看他常熬到夜深,实在不忍,把衣服偷偷藏起来,可他趁人不在时,又一件件找出来,补好送回去。仅1987年上半年他就缝补衣裤203件。他不光是为做好事而做好事,他还有更高层次的想法。常年野外施工,生活环境艰苦,很易情绪波动,产生思乡恋家之情。他觉得,自己苦点累点,多创造些方便条件,使大家安心一线也是为夺油增产多做点贡献。他所在的中队每到一地,他都利用早晚时间平场地、修厕所、清污沟、建花池,还为大家做杠铃、单双杠,制作康乐球……指导员说他:“心里总想着别人,眼里有做不完的事。”
    当年,谭远红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评为全国石油行业十大杰出青年。现在,谭远红负责安检工作,有油田“黑脸安检”之称,并出版了三本有关安检方面的书,在全国油田系统推广他的安检经验。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安检对象,像秋风扫落叶,更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遥念“雷锋”忆当年,如火青春暖油田;而今再唱英雄颂,万千“雷锋”遍油田。杨伟涛就是这万千“雷锋”中的一员。
    杨伟涛是欢喜岭工程技术处运输公司的一名车辆调度,2008年春天到山东青岛即墨市参加表弟婚礼时偶遇被拐少女求救,在面对专门拐骗少女的犯罪团伙时,能够镇静自若,与犯罪团伙斗智斗勇,展开周旋,摸清楚情况后,多次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并与警方积极配合,最终将涉嫌强奸、非法拘禁、暴力胁迫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捉拿归案,将5位受到迫害的女孩从魔爪下解救出来。
    2008年9月2日上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表彰大会”在辽河油田召开。在鲜花和掌声中,杨伟涛从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常务理事长李顺桃手中接过“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的奖牌。同时,山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杨伟涛为“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李顺桃在发言中说,我还要向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辽河油田各级党委及各级领导表示感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而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杨伟涛同志这种高尚的见义勇为精神,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辽河油田各级党委和领导教育培养的结果。
    杨伟涛的父亲是个老石油,他自己也成长于辽河油田这片土壤中,雷锋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在他之前,欢喜岭工程技术处就出现过“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吴迪和其他见义勇为先进典型,可谓有着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杨伟涛一再表达,面对求救他会这样做,要感谢油田良好的法制和企业文化氛围,即便不是他而是油田的其他职工遇见了一定也会这样做。辽宁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郭大维充分肯定了辽河油田的道德模范作用,“在油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义勇为精神,已在油田蔚然成风,转化为油田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杨伟涛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令人敬仰的道德丰碑。”
    正如辽河油区石油石化企业协调小组组长、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孙崇仁所说,辽河油田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主战场,就是培育雷锋式英雄的深厚土壤。而油田党委通过制定《辽河油田见义勇为奖励实施办法》,正以制度保证,积极发展见义勇为事业,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灾难事故作斗争的积极性,先后涌现出190多名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在全油田形成了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强大氛围,也为杨伟涛的英雄义举提供了根基。
    从传统的学雷锋形式到今天辽河人传承雷锋精神与时俱进
    如今,在方圆数百里的辽河油区,无数老中青三代石油人一起弘扬雷锋精神,都以其各自的形式践行雷锋精神,他们虽然很普通很平凡,却和雷锋一样不平凡。
    有这样一群老人,过去他们把青春岁月献给了油田;现在,他们又为油田发挥着余热,任桂芝老人就是其中的代表。80岁的她说,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点事。她退休前在辽河油田物资公司于楼储运公司工作。12年前,她以“服务居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创办了兴隆台区振兴街道办事处“夕阳红无偿服务社”。服务社成立7年来,她先后为700多名离岗职工、无业人员无偿联系介绍工作,帮助、救助了数名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居民。多年来,她把自己的退休金加上儿女们给的钱悉数用在服务社帮贫助困上。 “尽管我过得不那么富裕,但我看到被我帮助、救助过的孤寡老人、残疾人一张张笑脸,我就很欣慰。”任桂芝将全部精力、财力献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她身上,唱响着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动人旋律。
    “我以为人民服务为乐事”,年过七旬应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她却还在为油田的孩子们奉献着,她就是卜凤彬老人。1951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自退休以来一直担任辽河油田兴隆二小校外辅导员,是油气集输公司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多年来,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配合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努力培养下一代的自尊、自强、自立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雷锋精神。她聘请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家为孩子们作报告;在神舟飞天的日子里,组织学生开展“向杨利伟学习,学科学、用科学”小制作展……年复一年,卜凤彬老人不图名、不为利,为孩子们奔波着、劳碌着。
    “有事您说话!”这是五好市民王学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66岁的他退休前是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的电工技师,现居住在振兴街道林丰社区。社区里无论是谁家的电器出了毛病,只要跟他打个招呼,他一定会拎着工具袋就去。他的老伴说,老王帮别人家干活儿,比自己家的事还积极。
    其实,王师傅的热心和爱心,不仅仅体现在电器维修方面。40多年来,只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他都愿意出手帮忙。一次,王师傅去贵州出差,在重庆至北京的列车上,坐在他斜对面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趁他人不备女孩扔给他一个小纸团。他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救救我”。他不动声色地将情况报告给了乘警。结果,王师傅提供的线索,让警方解救了4名女孩,并抓获了一个贩卖人口的团伙。连续几年,兴隆台区委、区政府分别授予王师傅“五好市民”、“学雷锋标兵”称号。
    老石油们学雷锋的事迹数不胜数,新一代青年学雷锋的事迹同样不胜枚举。重温雷锋先进事迹,传承铁人奉献精神。今天,我们怎样学雷锋?辽河油区的青年这样回答:学雷锋也要与时俱进。40多年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一代石油人学雷锋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老一代石油人“苦行僧”式学雷锋有其时代的影响和烙印,而新一代石油人为如何秉承雷锋精神赋予了更多元的形式和内涵,在单位或社会团体中做志愿者、义工,时时以雷锋为榜样,争做好人好事。
    油田公司团委带领油区的广大团员青年弘扬雷锋精神,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经常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倡导奉献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推动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行动向纵深发展,促进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获得辽宁省“雷锋奖章”的总机械厂钳工母红村,是一名普通的市场化就业职工,参加工作10年,坚持在岗位上学雷锋、热心助人,而且专心于业务、刻苦自学,8年时间完成了本该20年完成的钳工刮研技术,于2004年被破格晋升为工人技师。同样荣获“雷锋奖章”的宋子辉,是辽河石化公司供热车间管网维修班的班长,常年坚持在厂区、家属区不间断地进行采暖调试和维修,工作中任劳任怨,24小时待命抢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母红村、宋子辉是在岗位上学雷锋的先进代表,而无数个青年在八小时以外自愿集成群体,自发学习雷锋。去年3月,辽河阳光志愿者公益团队获省“雷锋号”先进集体殊荣,是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来自虚拟网络的团队,为从虚拟的论坛到现实的公益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2005年1月,辽河油田第一个公益论坛——辽河阳光论坛建站运行。它以提倡奉献爱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很多辽河油田网友的目光。在阳光志愿者中,辽河油田职工有261人,绝大多数是25岁到35岁的青年职工。几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感召着身边的人,先后开展了“走进福利院”、“走上街头呼吁青少年文明上网”、“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志愿者服务、义务奉献、爱心互助等活动,受到盘锦市各界群众的好评。
    除了阳光论坛外,油区青年还参加了社会上各类的志愿者团体,譬如盘锦博客联盟志愿者团队,其中大部分是油田职工,业余时间做好人好事。除了参加志愿者团体外,一些油田职工还悄然奉献着爱心,默默地与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有的一个人就资助着数名素不相识的孩子。他们学雷锋的形式多种多样,推动着践行雷锋精神和志愿者行动向纵深发展。
    从个人到集体涓涓细流汇江河
    “无名英雄”舍己救人,2006年春天尘封16载后媒体联动再现当年义举。16年前,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三名大学生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水库,营救大连一名6岁的落水女孩;16年后,当年的小女孩没有忘记16年前的救命之恩,最终在媒体的帮助下,她如愿地与三位救命恩人在沈阳重逢,随即那沉寂多年感人至深的往事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与转载,而救人者之一就是在辽河油田公司生产运行处管理科工作的宁宗民。
    从张宝基、谭远红到母红村、宁宗民、辽河阳光志愿者团队……正是因为有普通辽河人的参与,雷锋精神的践行才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也因此有了真正的意义。数十年来,无论是25万职工、家属,还是辽河油田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每遇国内大型地震、洪涝、冰雪灾害,都积极地伸出援手,奉献一片真挚的爱心。辽河油田还与贫困地区结成帮扶对子,进行长期援建。
    近年来,辽河油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企业始终坚持“一肩担效益、一肩担道义”,以回报社会为己任,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和抗灾救灾等公益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尊重和认可。
    在企业内部,辽河油田建立了扶贫帮困的长效机制,向职工、家属做出了“决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决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决不让一户困难职工看不起病,决不让一户特困职工子女就不了业”的郑重承诺。多年来,油田各级单位在帮扶困难职工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2008年5月,辽河油田荣获首届“辽宁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从创业年代的艰苦奋斗,到今天科学开采的热情严谨,几代辽河人用夏天般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石油开发建设事业,连续20年实现原油稳产1200万吨以上,各项事业都创造了新的业绩,实现了新的发展。
    2008年,以重组整合为标志,辽河油田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仅2008年,企业落实“四不让”承诺,通过“金秋助学”、“让外闯市场的人别惦记家”青年志愿者春暖行动、“送温暖”等途径,累计发放助学金、帮扶救助资金1400余万元。企业切实履行了社会责任,做好对口扶贫工作,推进了油地融合战略。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奉献爱的人给我最多感动;用暖暖的歌换你真心笑容,辽河油区处处都有爱的影踪……2009年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广大职工、家属正以勤恳奉献的雷锋为榜样,充满“坚定信心迎挑战,共克时艰促发展”的豪情,奏响着辽河油区文明和谐的乐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