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13|回复: 2

品头论足话写作

发表于 2014-10-27 18:55: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品头论足话写作
  提起写作,毋庸说学理工科的人感觉难,即使是文科出身的部分学生,也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因为大家平常用大量的时间忙于工作和家庭琐事,写作的机会不多,缺乏锻炼。写作水平的提升,是在多年心血付出之后才可能达到的境界,不能立竿见影。不过当今,公司发展壮大离不开宣传的引领和推动,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要求大量写作高手涌现出来,为企业鼓与呼,固然写作不易,还需广大员工对公司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在企业里搞写作,首先,要学会观察,学会找素材。笔者常说,我们的企业虽然普通,但不缺乏闪光点、动人点。我们每天穿行于企业的角角落落,不能对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情都熟视无睹,要做个有心人。四年前的一天,笔者无意中去净液工段,突然发现工人们正在往三米高的槽上吊一个变速机,本来很普通。可是,电葫芦却是通过楼板上的一个窟窿穿到下边,楼上、楼下的工人在隔着窟窿相互交流、协调,最终把变速机安全的吊装好。于是,惟妙惟肖的工人形象不禁油然而生,一篇通讯《那个窟窿》酝酿成熟,在厂报上发表了。
  写散文,贵在有真情实意,不能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一眼就能看出,即使勉强在报上发表,也感动不了任何人。八年前,王丽红的那篇《我和燕子有个约会》,可能记住的人不多,笔者却难以忘怀。她的那个叫燕儿的同学,早几年因病去世。一次作者和离别许久的同窗好友结伴去青天河水库游玩,荡漾水中。大伙儿心旷神怡,惬意快活。突然,其中一个同学指着在船尾处上下纷飞的燕子,转喜为悲说:“那不是咱们的燕儿吗?今天她也来了。”于是,同学们想起当年的室友,不禁悄悄悲泣起来。此情此景,如此传神、精妙的想象,非真情实感,即使有再高的水平,也难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篇文章之所以称得上佳作,作者那发自内心的真感情,起着决定作用。
  一篇言论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真知卓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观点,这篇言论肯定不是好稿子。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中国,员工人心涣散,不知去向何处。当时,电视剧《士兵突击》正在热播,许三多从普通一兵干到优秀士兵那不抛弃、不放弃的英雄形象,引起笔者注意。经过构思,笔者以《路在脚下》为题写了一篇稿子,号召员工树立信心,向许三多学习,只要有他那不抛弃、不放弃的拼搏精神,普通就会变为不普通,平凡就会变为不平凡。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每个员工的脚下。当然,真知卓见不会随便而来,它需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较多的阅读量。
  写作水平的提升,需要长时间大量的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非一朝一夕之功。古人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今天依然管用。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员工们要尽可能地多读书籍,领略一番大师们的经典力作,把那些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多读读,多记记。时间长了以后,对我们的写作大有裨益。
  祈愿笔者粗浅的经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乔立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19:21:07 | 查看全部
屈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说明一个道理:创作来源于生活,素材源于观察,只有用心观察,留意生活,才能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创作主题。
    主题鲜明,说理清楚,耐人寻味,是一篇很好的创作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19:24:49 | 查看全部
问好屈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