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0|回复: 7

傅抱石作品《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将上拍

发表于 2014-10-28 12:01: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633289623579908812.jpg
  傅抱石(1904-1965) 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

  纸本立轴 1964年作

  69×92cm

  展览:

  1.“傅抱石百年大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04年12月15日-2005年3月28日。

  2.“河山万里—金陵画派重要作品展”,2010年5月5日-12日。

  3.“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展”,2010年11月3日-11月8日。

  出版:

  1. 《傅抱石的世界》P436-437,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2. 《虚怀斋藏中国书画精品集》P104,2010年。

  3. 《新金陵与海上名家精品集》P3,2010年。

  著录:

  1.《傅抱石年谱》P30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傅抱石艺术研究》P134,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3.《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P77,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4.《傅抱石年谱》P467,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2:58 | 查看全部
10633289623579908812.jpg
傅抱石写生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3:39 | 查看全部
10418479285558077629 (1).jpg
  傅抱石韶山写生画稿

  创作缘起

  1959年6月6日,傅抱石应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第一次来到韶山写生作画, 成为第一位来到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韶山写生的画家。他不仅游览了韶山八景,还参观了许多与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相关的遗迹,尤其是对以毛泽东故居为中心的自然环境,诸如背后的韶峰、毛泽东少年时游泳过的池塘、劳动过的水田、读书处和毛震公祠等都做了仔细观察,认真勾画不同角度的草图,以速写记录的手法收集创作素材,可谓全力以赴。

  九天时间,傅抱石完成了《韶山组画》和《韶山全景》等绘画,湖南人民出版社为他的这一批精品创作印制单行本发行。能够在主席家乡写生绘画,是一件无上荣光的艺术创作活动。这为当时的许多画家开启了一个挖掘新题材的思路,引发了后来众多山水画家表现韶山的热情,同时也昭示着1960年代山水画新兴美学趣味的崛起,成为现代美术史上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讨论课题,亦是傅抱石的骄傲和艺术发展新阶段的起点。不久,傅抱石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巨幅名作,创作意义陡升。从韶山到北京,对于傅抱石来讲是一段走得很快很顺利的路程,亦是将其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里程碑的路程,更是确立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路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4:58 | 查看全部
10633289623579908812.jpg
周小舟同志陪毛泽东同志回韶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5:35 | 查看全部
15266239487104805538.jpg
毛泽东手书-到韶山

  1959年6月25日,也在傅抱石韶山写生的数天后,毛泽东回到阔别三十二年的故乡韶山考察,成为当时轰动的时政要闻。其间,擅长诗词的毛泽东吟作《七律·到韶山》表达了自己回家乡的心情。无疑,毛泽东回韶山在当时的政治情境下引发了1949年以后第一波“韶山热”,刺激、助长了后来美术界的韶山图创作的热潮。当时,许多画家开始普遍关注中国画中的韶山题材的开发。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七律·到韶山》是毛泽东抵达韶山后的次日晚深夜吟成初稿。后来,随着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的修改,傅抱石也及时修正,接二连三地创作韶山图景。

  其实,自《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1964年正式出版以来,傅抱石在1964年初一直忙于毛泽东诗意画的经营,集中创作了近二十件诗意画作品。特别是1964年8、9月间,为了迎接国庆十五周年,傅抱石以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的大幅诗意画,譬如《芙蓉国里尽朝晖》、《乾坤赤》、《虎踞龙盘今胜昔》、《登庐山诗意图》等,以供各种展览。期间,他也创作了一件与上述尺幅相当的《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就是今天匡时即将拍卖的重要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6:23 | 查看全部
笔墨巅峰

  傅抱石《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 基本是写实性的,近似焦点式满构图,其色调、墨调及亮度的定音、定位,迥然有别于往日的作风。全图墨、色交融,满目青山,树木葱茏,以低调的偏银灰墨色、淡赭和淡绿调性,造足了和暖温馨摇篮的气氛,如同呈现出一部交响乐的主题。而且,在冲和恰静的主调中,蕴涵着丰富的层次,除了几处大块留白外,傅抱石在大面积渲染的同时,注重色与墨的轻重与厚薄的处理度,屋宇、远山、松林无不整而透、透而松、松而翠,浑厚处顿生微妙与空灵。

  为了表现新气象,傅抱石运用了韶山写生中的绘画语言,淡雅的青绿色下孕育着勃勃生机,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山区美景,小溪、梯田、农舍、学校、牌楼以及机关、招待所、毛泽东故居,生动地呈现出“日月换新天”为主题。比较而言,或许有了数次的实践经验,傅抱石的创作韶山图景显然已经成熟。无疑,《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是傅抱石韶山诗意系列中一件的佳作,从浅浅的溪水、绿色的耕田到远景的韶峰都由实景写生而来。画家将这平凡的景色纳入自己的视线,运用自己的笔墨技巧,赋与了作品以感情的色彩。如用浓墨写出枝叶纷披的近景,以淡青和草绿渲染的农田,乃至淡墨挥写的青山如黛的近景,郁郁苍苍,层层叠叠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抒情气韵。特别是荷锄行走阡陌的农夫,似画龙点睛,充分营造出“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境。

  曾经关注过西方美术的傅抱石在对景写生中力图表现直观视觉感受,适当吸收“西画元素”,在着重写实表现时融入了“西画因素”,以弥补传统中国画的若干不足,构造出了开阔的物理空间,在构图、敷色方面以崭新的、地道的笔墨形式,完成了对自然景物形与神、光与影、色与墨、虚与实、质与文的高度融合,从而最大程度上拓展了观众的心理空间。尤其就视觉心理而言,图中那些体会入微的茂密景象充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大大加强了视觉经验的亲切感,拉近了绘画与生活的距离,也实现了特定题材的政治内涵。显然,这种表现方法比其他画家的画作更胜一筹,也令他人望尘莫及。“我们知道,笔墨原是受制约(发展)于表现形式的,而表现形式又从属(服务)于主题内容,几千年来中国绘画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不正是这样的么?”“笔墨当随时代”,在傅抱石手下已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7:38 | 查看全部
15266239487104805538.jpg
  抱石致田宜生书信

  在完成一系列毛泽东诗意画后的9月13日,傅抱石致信北京荣宝斋经营负责人田宜生:

  别后一个多月了,我一直忙乱异常,加上天气格外热(今日是37℃,室内),真不好受。兹另函寄上拙作六幅,乞查收。其中《韶山》一幅,系许麟庐同志要我画一幅主席诗意,预备东城橱窗展览之用,烦转交,用后请归还我。(因为实在无时间再画,这是把参加15周年四幅内抽出的。)。其余五幅,有两幅是参加“瑞士”展出多下来,日前寄到的。《芙蓉国里尽朝晖》一幅是应天津艺博而作(天津艺博有信给我,要我寄给您们)。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傅抱石所作的毛泽东诗意画通常不会赠送他人,并结合南京博物院所藏傅抱石作品,可以大胆地推测,其致田宜生信中所言的《韶山》极有可能就是这件《毛泽东〈七律·到韶山〉诗意图》,因为其尺幅、用印等情况都与展览所用毛泽东诗意画的格局完全一致。至于为何流传于社会,也许就是最后未能归还所致,这在当时应该是一件较为普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2:08:47 | 查看全部
15266239487104805538.jpg
  权威出版著录

  关于这件《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的著录与流传的过程,也值得一说。叶宗镐先生在编撰《傅抱石年谱》时,将其收录于该书2004年9月出版时的第300页,或许因为仅看到了作品照片,没有说明作品的尺寸,也未能识别作品上朱文长方印“甲辰所作”、朱文方印“不及万一”两方印章,而仅注明为香港私人藏品。

  2004年12月17日,“傅抱石百年大展”在台北的国父纪念馆举行,《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也在参展之列。叶宗镐先生应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之邀编著研究性图录《傅抱石的世界》,《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刊载于第437页,并附有简洁的说明文字。当时,这件作品仍在香港的私人藏家之手。笔者在从事傅抱石绘画研究时,专门著述《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之研究》,也曾提及该作品,譬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8月版《傅抱石艺术研究》第134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间11月版《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毛泽东诗意画创作》第77页。

  可见,这件《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值得信赖。这里,笔者重点推荐这件重要作品,介绍其创作缘起、风格渊源以及流传经过等,就是希望引起广大藏友的关注。作为傅抱石的一件精品佳作,《毛泽东〈到韶山〉诗意图》的确十分珍贵,不容错过!!

  (本文作者为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万新华,原文略有删减)
5306075645336962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