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72|回复: 7

习近平谈贫困地区精神文明的“破”与“立”

发表于 2014-10-30 17:20: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题记:总之,“立”与“破”,都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摘自习近平《摆脱贫困》之《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0:52 | 查看全部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这一辩证思想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适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当然也一样。物质用于果腹,精神则塑造人的灵魂,使人高尚、向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01 | 查看全部
  精神文明是发展的,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创造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精神文明,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新世纪新时代,我们应该发展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遵循习近平所说的“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的原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11 | 查看全部
  “破”,破的是封建主义的东西,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东西,丑恶的东西。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条件限制外,还与人们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贫困地区存在一些封建、腐朽的思想,习近平说这些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因此必须对这些东西加以破除。如何破除?如习近平在文中所说,一方面,要揭露、批判“假、丑、恶”,使它们失去人心、失去市场,让人们从思想认识上知道什么是“假、丑、恶”,使杜绝“假丑恶”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相比德治,法治手段具有强制性,作用如韩非子所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这段话是说历来圣人能够把国家治理好,不能够完全依靠人民的自觉善行,而要采用多数人都遵守的措施,也就是法律。因此,“破”不仅靠“德”,也靠“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20 | 查看全部
  那么如何“立”?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立”需要的是正能量的传播。在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创建中,只有不断地传播正能量,才能在群众中确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关于“立”,习近平说,必须靠正面教育和宣传。“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二字的解读。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正面的示范可以为后代提供榜样,使孩子们在正能量的影响下成长,学会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传播需要宣传,宣传的作用在于可以营造社会氛围。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宣传,在团员、党员中宣传,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宣传,让正能量在各个领域得到覆盖,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29 | 查看全部
  “人穷志不能短。”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贫困地区的精神世界就该树立这样的主流思想,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精神能促进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精神品质作为支撑的人就难以立足天地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的孩子们,没钱买得起足球,他们用袜子塞入纸屑来作为“足球”,他们如果没有在踢足球可能就在监狱,可是他们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面对贫穷的勇气,所以有的人成为举世瞩目的球星。贫困地区就是要“破”愚昧的思想,“立”改变现状,艰苦奋斗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38 | 查看全部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不立不破”,如果不建立新的,用什么来取代旧的。因此,“破”与“立”对于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缺一不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17:21:47 | 查看全部
来源:党建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