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东北福星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自打记事起,大人们就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只不过那时候年龄太小,根本不领会其中的含义罢了。
离开家乡甘南县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不知不觉中,岁月已将我悄无声息的带入半百的行列,两鬓的白发更是无情的与日俱增。这些年来,我虽然记不清自己回过多少次老家,但家乡的逐年变化却时刻牵动着我的思乡情结。也许是因为自己处于怀旧年龄段的缘故吧,往事总是一幕幕浮现于眼前......
1984年7月5日,是我来大庆报到的日子。那天一大早家里就忙开了,姐姐和兄嫂们早就从各自家中赶来为我送行。父母除了为我准备了零用钱、全国粮票及很多吃的用的,还一个劲的叮嘱着:“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定要多注意哈!”“在外千万别惹事,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没事多打封信回来,省得娘挂念你,听见没?”我不停的点着头,恋恋不舍的环顾家里的一切,眼窝里的泪水却很不争气的冲出了睫毛的栅栏,以至最后大声哭起来。大家开始像哄孩子一样轮番安慰着我,却没起到任何作用。过了许久,故土难离的那份酸楚继续一刻不缓地刺激着我,我依旧泪眼巴叉的宣泄着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绪。
我家兄弟五个,姐妹四个,我是最小的一个。正因如此,我觉得自己格外委屈,极不情愿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家。说实话,要不是为了寻觅一份正式工作,就是打死我也不会离开爹娘的,更不会远离家乡甘南。
七年的单身生活,使我习惯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自由自在的日子,期间也或多或少的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结婚四年后,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婷婷。也是自那以后,我回老家的次数一下子多了起来,因为那时候孩子还没上学,而爹娘的身体却大不如前了,这让我平添了一份牵挂。每次望着老人微驼且瘦弱的身影,我心酸难忍,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恨不能使出魔法来减慢爹娘衰老的速度。于是,每次再回老家时,我都尽量自己动手做饭买菜,对老人多说一些能让他们高兴的事情,想以此消除老人对我的牵挂和惦念。农村有句土话: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真的是这样。每天,爹娘总是一遍遍地叫着我的乳名,吃饭时更是不厌其烦的轮番为我夹菜,唠一些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家乡嗑。不知咋回事,我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厌烦老人的磨磨叨叨了,也不插话打断他们的思路,极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听故事一样乖巧。现在回想起来,爹娘的唠叨,老家房子中的一切,依旧是那么温馨,那么亲切。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爹娘已经谢世10余年了,我回老家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因终究未能在老人生前好好去尽一份孝心,这个遗憾一直强烈的撕扯着我的心身,令我切实感到愧对九泉之下的爹娘那永远也报答不完的养育之恩,余下的唯有来自良心的自责。虽说是自古忠孝两难全,但起码对我来讲这绝不应该是自己未尽孝心的最好托词和借口。
这些年来,无论身在何方,无论在外漂流多久,思乡的情结总是挥之不去,叶落归根的念头想抹也抹不掉。
是啊,人亲土亲情更亲。故土真的难离,有娘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