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古代科举都考啥内容?这个问题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原因有两条。一是科举制度延续了1300多年,每个朝代考试内容不尽相同。二是科举考试分为多级。
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文章写得相当棒,高中状元。很多人认为,考进士不过就是写篇文章,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行。另外科举考试就是考八股文,太死板,把文人都培养成书呆子。实际上这是极大的偏见和误解。
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一旦高中,绝大部分人是要做官的,如果只是选拔出一批书呆子,科举考试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不论哪个朝代,哪一级科举考试,绝不是只考一篇文章。要多科目、多天考试,内容很多,也很丰富。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虽然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但绝对不是只考一个科目,写篇文章那么简单。
在唐朝,一个文人通过了礼部举办的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考试,高中进士,想做官,特别是想谋得一份好差事,仅仅这些还不够,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吏部不会再考诗词歌赋这些东西,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试。其中,吏部的一项考试内容就是考“判词”,类似于现在法院的判决书。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出一个案例,关键是案例不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案例,会把一些实际中疑难案例拿出来,适当修改,让考生来断案。往往是打擦边球,这样判可以那样判决也行,不论你怎么判案,要有充分的理由,让人心服口服才行,想写出一个好的判词很难很难。
八股文考试始于明朝洪武年间,为什么朱元璋要进行科举考试改革?在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内容繁杂,五花八门,没有一定的考试范围。这就造成一个弊端:考生准备考试没有针对性,说通俗点就是没有考试大纲,啥内容都有可能涉及到,准备难以有针对性。另外,阅卷考官也难以形成一个统一评判标准,这样人为主观因素就多了。规定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科目,就可以克服以上弊端。朱元璋改革的初衷是好的,虽然能够克服一些弊端,但新的问题和弊端又出现了,这就是死板教条,所以后人对八股文考试颇有微词。
1904年7月4日,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考试。考试题目有明确记载,大家看看都考什么内容。
第一场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变法,第4题举贤,第5题以夷制夷。)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以上就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分为三场,考很多天,要写十几篇文章。看完题目,不知道你有何感受,科举考试很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