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章建人
—— 探寻失落的横峰徐家坦村
错了!应该是那条路。错了!应该是那条路。错了!……又错了!……在荒山野岭间,在不断地错了又错的交替中,我们穷游探路群始终未寻到横峰县废弃的徐家坦村!更为严酷的情况是:梁师和孤芳的手机导航还不时地打架,令人无所适从,只得在深山老林中摸索、探寻,每每遇至穷途而返。如果换作阮籍,每当遇到穷途末路之际,便要痛哭一番,那么我们一行不知要哭几回了。
行走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真正体会到“穷游”的真义,为了找到徐家坦村,我们一行十人,从一条路辗转到另一条路,从一道山梁翻到另一道山梁,从一个山谷转入另一个山谷。途中除了看到野猪拱撬的毛竹的笋鞭,更无人类留下的新鲜的痕迹。
临近中午,正当我们感到日高人乏,饥渴难奈之时。突然听得一阵狗吠之声,那对我们来说,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有狗叫,说明有人住,待到梁师探询回来,我们得知:原来是一从山下上来歇伏的人,他给我们指了道。但是,山上的歧路何其多也。即使他指了道,我们在山上也打了不少圈圈,把山上所有的山路都走了一遍,未果。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撤出大山,原路返回。
在返回的途中,偶然发现一条能容小车进出的小道,道路中间不时有杂草丛生,用导航仪一定位,嘿,徐家坦村居然在不远处等着我们。没说的,坚持最后五分钟,一定要到达目的地。我们一行在补充了食物饮水,稍作休息,继续前进。据梁师导航介绍:我们大约是到了老虎洞附近,看到一户人家,一些衣服凉晒外面,我们怀着满肚子热望,前去一看,并无人居住,仔细一瞧,那挂晒的衣服还是春秋天的,不知道晒在那多长时间了。无奈之下,我们继续前行。最终,或者说是终于,我们见到了我们此行唯一的一个人(前面探路只有梁师和孤芳见到一个人),那是一位老妇人,据她自己说,她今年七十一岁了。老人家耳聪目明,和老伴两人居住在此,子女皆住在城里,她们隔三差五会开着小车上山来看他们,看着老人的恬静、怡然,使人油然想到这么一首歌谣:“深山涧,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神仙般的生活啊!然而,即使是神仙般的生活,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够享受的,不然,何以有那么多大山里的子孙,纷纷走出山门,步入滚滚红尘中去呢?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能够超然物外,特立独行的人能有几何?从这点来看,这两位老人应该属于大山的最后一批守护者了。
告别了老人,我们继续探寻,望山跑死马。导航虽说只有三点三公里,无奈我们期间又走错了一段路,又多领略了一番祖国的大好河山。待到回头又看到一条岔路时,我们决计继续探找。此时,几位同行的女性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她们回去后,不到二十分钟,经过我们的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空无一人,墙倒屋漏,破败不堪的徐家坦村。
徐家坦村的建筑已无可观之处,然四周树木蓊郁,那几棵难以合抱的红豆杉,还有不少需要几人共同合围才能围住的枫树,似乎都在向人们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村前屋后的梨树,毛桃树,枣树,板栗树等果树挂满果子。成熟后的梨成了鸟儿们的美食佳肴。这一切都显示着,这里确实无人居住了。
此次探路,是最充分体现了“穷游”精神的,一是穷尽到底,一直探求下去,直至成功;二是节俭游玩,比如,群主梁师,一共是五个老面馒头搞定了早餐和中餐,其他的群友也差不多如此。这次行程,令我们对不少“穷游”两字不再费解,与此同时,我们对上饶的山山水水更加的挚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