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历史上的11月10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4:36 | 查看全部
1956年11月10日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召开  全会决定自1957年下半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
  1956年11月10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为期6天的会议着重讨论了国际局势和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问题。
  会上,刘少奇就目前形势作了报告,介绍了波、匈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谈及了我党对此所采取的政策和应吸取的教训。也提出应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接着,周恩来就国民经济问题作了报告,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经验的教训,批评了1956年出现的冒进倾向,明确提出1957年的计划应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基本建设,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最后,毛泽东就经济、国际形势、大民主小民主等问题作了总结性发言。
  会议决定1957年的计划应在继续前进的前提下,适当压缩基本建设,合理调整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适应国家的财力和物力。最后,毛泽东就经济、国际形势、大民主小民主等问题作了总结性发言。
  全会决定自1957年下半年起,开展党内整风运动,力图根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4:46 | 查看全部
1950年11月10日 中国就西藏问题照会印度政府
  1950年11月10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问题完全是中国的一个内政问题。
  10月至11月,印度政府曾3次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本国领土西藏进军是“侵入西藏”,“已经大大增加了世界的紧张形势和导向大战的趋势。”
  对此,中国政府严正声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解放西藏人民,保卫中国边疆,这是中国政府的坚定方针。
  中国政府诚恳地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和平地进入西藏,因此,很早就欢迎滞留在印度的西藏地方代表团尽快地前来北京,进行和平谈判。但该代表团始终是受着明显的外力阻挠,迟不前来。而无论西藏的地方当局愿否进行和平谈判,及谈判结果如何,任何外国的干涉都是不容许的。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政府声明它对中国的西藏并无政治的或领土的野心,亦不谋求特权地位。只有彼此遵守互相尊重领土及主权平等的原则,中印两国的友谊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0 08:34:57 | 查看全部
17.1924年11月10日 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5:03 | 查看全部
1944年11月10日 大汉奸汪精卫病死日本

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大医院病死
  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病死于日本名古屋。汪精卫于1883年生于广东番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1910年因参加暗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被捕。辛亥革命后受袁世凯收买,参加组织国事共济会破坏革命,拥袁窃国。袁世凯失败后,投奔孙中山。1925年在广州任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外交部长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12月离开重庆,发表公开投降日本书。1939年底和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主席。汪伪政权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口号,破坏抗战,残酷镇压沦陷区人民,并组织伪军配合日军向中共抗日根据地进攻。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被摧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5:16 | 查看全部
1939年11月10日 辛亥革命元勋孙武病逝
    1939年11月10日,孙武病逝于北平。
    孙武,湖北夏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0年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4年9月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1905年11月归国。加入武昌日知会,并帮助刘静庵办江汉公学。1908年夏,再往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8月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不久被推为湖北主盟。回鄂策划革命。1909年编会党为五镇,旋赴梧州参加起义,事败退居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15年12月,任参政院参政。1922年,鄂督萧耀南委其为汉口地区清查督办。1926年夏,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北伐军抵武汉后,孙退居北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6:24 | 查看全部
1936年11月10日 潘汉年与陈立夫会谈
  1936年11月10日,潘汉年与陈立夫在上海沧州饭店会谈。潘转交了周恩来致蒋介石、陈氏兄弟的信,口头传达了《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的8项条件。陈立夫代表蒋介石对共产党所提出的条件作了答复:既开诚合作,就不好有任何条件;对立政权和军队必须取消;目前保留3000红军,师长以上领袖一律解职出洋,党政干部可按才分配南京政府服务。
  潘汉年指出,这是站在剿共立场上的收编条件,不是抗日合作的谈判条件,蒋先生目前有此设想,大概误认为红军已到了无能为力的时候,或者受困于日本防共之提议。陈立夫急转话题:你我均非军事当局,可否请周恩来出来一次,蒋愿和周面谈。他要潘汉年不要报告蒋的条件。潘汉年回答:如不把贵党的条件报告,仅说蒋愿见他,岂不是我骗他出来?何况现正在激烈交战之际,暂时停战的问题不解决,我想他是无法出来的。
  19日,陈与潘在宁继续谈判。陈说蒋坚持原提各点,无让步可能,请潘转中共中央。陈还说:日、德都在拉蒋加入反苏阵地,一旦事成,中苏关系恶化,红军岂不更糟糕。潘反驳说,蒋政府果真如此,我们今天也不会在此谈判了。陈只好表示,我们也不希望中国加入反苏阵线,希望红军方面能为民族为国有捐除成见。会谈无果而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6:38 | 查看全部
1931年11月10日 溥仪被日本特务劫往旅顺
  1931年11月10日,清逊帝溥仪被日本特务劫持,送往旅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制定了在东北建立以溥仪为元首的日本傀儡政权的具体方案。10月27日,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由沈阳赴天津,秘密实施劫持溥仪的计划。
  11月3日,土肥原会见溥仪,设法解决了溥仪去东北的疑虑。8日,日本精心策划了天津的武装暴乱,严密封锁了静园。10日傍晚,按照计划,由祁继忠把溥仪藏进一辆双座敞篷汽车的后箱里,载出了静园,顺利通过了各个路口,到了一家日本饭店——敷岛料理店。在这里他们给溥仪换上日本军装,改乘日军司令部的军车,畅行无阻地到了英租界的一个码头,登上一只没有灯光的小汽艇。郑孝胥父子俩如约等候在里面。然后,溥仪被送上日本商船“淡路丸”号。18日,溥仪被秘密转送到旅顺大和旅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6:53 | 查看全部
1924年11月10日 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孙中山北上宣言的原稿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10月25日,冯玉祥发出通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并提出召开由各实力派参加的和平会议,产生正式政府。
  11月1日,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电请孙中山早日入京。4日,孙中山决定接受邀请。
  孙在《时局宣言》中重申:必须打倒军阀及其赖以存在的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他说:“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这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等乘永丰舰离广东北上。14日抵香港。17日抵上海。19日,孙中山在寓所招待新闻记者,发表对时局主张。他说“我们中国以前13年,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21日,离上海。23日,抵日本长崎,日本记者、政学务界及中国留学生约300人登船欢迎。孙中山答记者说:“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的关系,实在是一家。至于说到国家制度,中国有中国的制度,俄国有俄国的制度,因为中国同俄国的同情,彼此向来 不相同,所以制度也不能相同”。“中国将来是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制度”。24日,抵神户。30日离神户。12月4日抵天津。31日,抱病抵北京,受到中共北京区委、共青团北京区委、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的2万群众的欢迎。同日,发表书面谈话《入京宣言》称:“文此次来京,曾有宣言,非争地位权利,乃为救国”。
孙中山北上抵达天津时与社会各界人士合影
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刊《政治生活》发表文章,欢迎孙中山北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7:10 | 查看全部
1910年11月10日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1910年11月10日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弃他单纯的小说作家的生涯而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断写出的论文、小册子和大部分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和剧本里,他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的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的制度的鄙弃。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旧历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属图拉省)。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早年受教于家庭教师,16岁时进喀山大学,但因对该校刻板的教学感到失望,于1847年返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经营他的庄园并自行安排学业。他在两方面均无所成,遂又放弃田园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碌碌纷扰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轨行为。在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日记中已经显露出善于对自己行为的隐秘动机进行现实主义的探索,表现出不寻常的分析才能。
    由于对这种平庸生活感到厌倦,托尔斯泰于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当兵的兄长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参加了军队并在与山地部落的几次作战中表现勇敢,他的闲暇时间大部分用于写作,写成了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童年》,登载在《现代人》杂志上。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到多瑙河战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之战,他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里描写了这些经历,其中他对比了普通士兵的单纯的英勇作战和上层军官们的装腔作势的勇敢。1856年战争结束后他离开军队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他成为一些互相竞争的文学团体的崇拜对象,它们竞相争取他对它们的社会和美学观点的支持。作为一个态度明朗的个人主义者,他断然摒弃了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857年去法国、瑞士和德国游历。
    1862年托尔斯泰和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价级家庭的别尔斯结婚。他中断了教育活动,并在以后的15年里,把他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婚后的生活。婚后的大部分时光过得热烈而快乐,他们共生育13个子女。他把庄园管理得很好,并重新开始写作,创作了他的两部最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两部杰作托尔斯泰用将近7年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两三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无论所涉及的范围或写作的笔法,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他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无比客观的处理和描绘,大概没有一部别的小说能如此通过对现实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惊人的精细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体风貌。
    虽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同《战争与和平》近似,它在艺术上却更加统一。在写作这两部书之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逐渐发生变化。《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的乐观的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内心冲突;描写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主义的,它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并且有时酿成人间灾祸。
    老年托尔斯泰因强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养尊处优生活和他所要过的生活(一种摆脱世俗物欲、献身为他人服务的修道隐士的简朴生活)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状况是对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终于,日益恶化的家庭状况迫使托尔斯泰在一个夜晚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静地生活并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几天以后,11月20日(旧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赞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去世。
    评价对于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评论家们从来很少提出疑问;他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虽然从未因袭在他之前的俄国作家,却可能受一些外国作家如卢梭、斯特恩、斯丹达尔及稍后萨克雷的影响,但对于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声誉,人们却从来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托尔斯泰的道德和理智发展的两重性已经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现代学者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时,他是竭力在一个知识不完备、人类不完美的世界上寻求绝对的真理。其结果是,他的不愿妥协,他对于获得彻底的理性解释的强求,往往使他把理论推到荒谬的地步;许多人认为,他关于历史、非暴力、教育和艺术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这种荒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统地研究他的思想,就会发现它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种种观念的关系。他认为两千年来的全部历史,主要是由个人的道德进步和政府的道德败坏构成的。托尔斯泰把他的信仰寄托在人们的道德进步上,认为它是对多数人普遍受少数人压迫现象的决定性回答。他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采用暴力的阶级斗争学说相反,促使人类达到无阶级和无国家状态的进步运动,有赖于每一个个人奉行至高无上的爱之法律,因而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通过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尽管托尔斯泰把他的理性主义引向了极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37:26 | 查看全部
1759年11月10日 德国剧作家席勒诞辰

德国剧作家席勒
  《强盗》是德国18世纪末一部影响极大的剧本,1782年初次在曼海木上演时,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剧本的主人公卡尔·摩尔是个纯洁的青年,爱读卢梭的文章,为腐朽的社会环境所迫,加入强盗队伍,杀富济贫,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法律和虚伪宗教进行了全面抨击。他公开宣布自己的崇高理想;“德国将成为一个共和国,罗马和斯巴达与之相比,都不过是些尼姑庵。”当时,德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成300个封建小邦。这些小邦的统治者专横残酷地压榨人民。因此,《强盗》这个剧本一上演,犹如干柴上的一把火。点燃了人民反抗暴政的激情,全社会为之轰动。
  《强盗》的作者席勒,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1759年11月10日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后来在卡·欧伊根公爵军队里任小军官,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父母的意愿,准备将来进神学院。但是,1773年席勒毕业时,欧伊根公爵却强迫他进了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是公爵培养奴仆的机构,沉重没有自由,席勒在这里被禁锢8年之久。这期间,他接触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的作品,并着手秘密写剧本《强盗》。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到公国首都斯图加特任军医,继续创作《强盗》。1781年《强盗》出版,1782年上演,席勒为此被欧伊根公爵关禁闭两个星期。他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于1782年逃离斯图加特。从此,席勒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784年,他的杰出作品《阴谋与爱情》发表,1785年,他的名诗《欢乐颂》发表。1794年,他和歌德结成了亲密友谊,共同合作,推进德国的文学运动。他在歌德的赞助下,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巨著《华伦斯坦》三部曲。后来又写了《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两部爱国主义剧本。1805年,席勒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席勒的剧作《华伦斯坦》插图
席勒故居
席勒的部分作品中译本封面
席勒的剧作《阴谋与爱情》剧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