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6|回复: 1

请看看动物的“生死观”

发表于 2009-5-29 12:57: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s07_attpic_brief.jpg

        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组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只大猩猩,名叫贾纳,是德国姆恩斯特尔动物园11岁的“居民”。她用胳膊固执地、紧紧地搂着已死幼仔的尸体,不断亲吻着它那早已失去生机的手指,拒绝向饲养员交出小猩猩的尸体。它对去世孩子的执着博来深深同情和赞美。
  触发无数人泪腺的同时,大猩猩的母子情深还引发了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思考。一些人认为,贾纳拨动了人类的某根神经。因为,生与死是一个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哲学终极命题,虽然自诩万物之灵,人们却至今也没把这个问题搞明白。而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动物尽管仍在茹毛饮血,对死亡却有着不输于人类的理解,它们的死亡观让人震撼。
  
        难舍遗体:期待奇迹出现
  动物学家能肯定的是,在野生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猿类和猴类母亲在遇到幼子夭折的情况下,都会出现与贾纳类似的反应:把死婴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它们仍活着一样照顾有加。在其后的几天甚至几周时间里,母亲走到哪里,都会一直带着幼兽的尸体,并对那些试图夺走尸体的威胁进行反击。动物学家、《母性》一书的作者莎拉·海尔蒂博士说:“我仅有一次遭到雌性大猩猩的攻击,就是因为我想近距离观察一下死去的幼年大猩猩的尸体。”由此可以想到人类的一些行为,随意动及亡者的尸体,同样也会触犯很多人的逆鳞。
  关于贾纳难以放弃孩子尸体的原因,海尔蒂博士认为它还一直希望那个小身体忽然醒来。“有的情况下幼兽并没有死,只是陷入深度晕厥。因为它们太小太虚弱,有时从树上掉下来就会晕半天,可最终会重新活过来。”也许所有的母兽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即使小猩猩真的死了也都不撒手,期望奇迹再次来临。舐犊情深,是能跨越物种的。
  对于大猩猩来说,从受精卵到呱呱坠地,小生命在子宫中要呆上长达295天,出生后夭折率又很高,所以母猩猩每隔6—8年才能成功抚养一个小猩猩,这种丧子因此更具悲剧性。海尔蒂博士说:“我们知道灵长类动物的怀孕期比较长,而且一次生下的后代往往只有一个,因此每只幼兽都凝结着母亲无尽的投入与期望。”
  
        保存遗骨:缅怀和关爱同类
  对于遗体有着特殊感情的动物其实并不少,比如大象,但不同的是,它们纪念同类遗体的方式更为特殊。
  在最近的《生物学快报》上,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克伦·麦克科姆博士和他的同僚撰文指出,当非洲象遇到一堆骨头和石头等东西的时候,会花上一段时间仔细对其中属于同类的头骨和长牙进行鉴别,而对其他物种如犀牛、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遗骨漠不关心。
  麦克科姆博士表示:“大象是非常特殊的动物,在路上发现一个死去很长时间的同类,甚至内脏都已经被吃掉,或者只留下一地白骨,它们也会变得紧张狂躁起来。象群经常会紧紧地挤在一起,走向同伴的尸体,耳朵微微向外张开,头部抬起来,显得非常谨慎。它们用鼻子接触尸体,像吸尘器一样嗅上面的气味,如果发现象牙,它们会用鼻子将其卷起带走。”
  还有研究者抓到了大象为刚去世的同伴“祈福”的现场。2006年《实用动物行为科学》期刊中,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乔治·怀特梅尔博士在与人合著的一篇文章中讲到,领头的母象去世后,“一头雌象站在尸体上面,前后晃动身体,有些大象抬起脚跨过尸体的头部,还有些象用象牙轻轻触动尸体。每头象都要将这些动作重复一遍,之后象群一道离开。”在经历了这番仪式后,死去的大象会永久留在同伴们中间吗?没准在大象的生死观中就是这么认为的。
  
        吞食尸体:以生存的名义
  对死者情深意重让人动容,反其道而行也并不在少数。同类不食是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物的一条行为准则,可对某些肉食者来说,眼前一只同类的死亡却犹如在它们耳边摇响了开饭的铃声,至少,可以帮它度过一场饥荒。
  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狮子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很多大型食草动物都会成为它的盘中餐。和其他很多大型猫科动物一样,狮子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懒家伙,如果有送上门的现成食物,它也懒得去追逐折腾。这样一来,同类的尸体也被它添加到了菜谱上。狮子一般会慢慢靠近一只同类的尸体,先是慢慢用鼻子闻几下,然后再伸出舌头舔舔,如果发现那具尸体还算新鲜,那就会毫不客气地开始大快朵颐。如果肉质已经严重腐烂,那么这具同类的尸体对它来说就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连一眼都不会再多看就扬长而去。
  除狮子外,在饥荒情况下,河马也会吞噬同类的尸体,甚至连一向形象憨厚的骆驼在这方面也有不良记录。相比之下,由于食腐为生而臭名昭著的南美洲秃鹰的行径则要地道得多,它们会将同类的尸体撕成碎片,尔后用爪将其送至大树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任其腐烂,但绝不会把肉吃掉。
  
        清理遗骸:群居生活卫生第一
  自然界中有吃同类的动物,但也有对同类尸体唯恐避之不及的动物。因为对它们来说,那意味着潜在的危险,必须尽快清除干净,鼹鼠就是如此。鼹鼠生活在高度社会化的地下世界中,它们挖掘的通道四通八达,宛如一座迷宫。如果它们在地下隧道中遇到同类的尸体,会立即将其拖拽到地底世界的“公墓”隧道中。如果“公墓”已被堆满,按照美国科内尔大学的保罗·谢尔曼博士的说法,“鼹鼠会用土将整个‘公墓’隧道牢牢填充,然后再挖掘出一条新的‘公墓’隧道来,而它们这么做可能是出于卫生方面的原因。”因为如果动物死后不做任何处理,尸体就会腐烂,病菌滋生,从而造成其他同伴生病和死亡。
  像蜜蜂或者蚂蚁这类群居的昆虫,会把有关处理同类尸体的事项考虑得非常周到,有“专虫”负责从事这方面工作。这些“专虫”会在几分钟内就抛弃那些尸体,将它们扔到不会影响到蜂巢或蚁穴的安全范围之外,有的还会用沙土和青苔把尸体掩埋起来,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传染性疾病在虫际的大规模传播。
  
        看破生死:冷静接受大限
  生物学家认为,在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动物的很多行为都说明它们至少模模糊糊地知道死亡的可怕之处,生死大限以一种压倒性的力量统治着它们,它们对此却无可奈何。而这种生死观上的无力感看上去与人类原始哲学的起源何等相似。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迈克尔·威尔逊博士对此则有不同看法,在冈比亚对黑猩猩进行过跟踪研究的他认为,在对死亡的理解,以及对生与死的区别方面,黑猩猩与人类其实有很大不同。在动物中,死亡主题更容易令人毛骨悚然。虽然一只母兽会坚持照顾死去的孩子一段时间,期待它能起死回生,但一段时间等不到结果后,当幼兽的尸体快腐烂时,母兽可能就会只扯下一条腿接着带走,或者将尸体挂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径边的树上扬长而去。这种看上去很残忍的做法和之前依依惜别的深情好像大相径庭,可这些都发生在同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身上。
  据威尔逊博士观察,绝大多数成年黑猩猩对其他成年同类的死亡并不会表现得如何多愁善感。而且,黑猩猩的社会中有条规则,就是年老或体弱的个体会离开整个种群,独自进入森林深处迎接死亡。而那些在种群中死去的黑猩猩通常会躺在另外一些成年同类的身边离世,这些同伴“有时候会去确认一下死者是不是真死了,有时也会不理不睬。”
  独自默默走向死亡,或是淡然面对同类的离去,在黑猩猩的死亡观里,当永别真的来临的时候,这就是最现实的选择。
  (《新发现》杂志总第3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18:10:22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zy6983) 的帖子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