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
|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早期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因为考生的信息公开,考官阅卷时,难免会受到影响,打人情分、舞弊。 |
|
到了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将考生的这些信息密封,考官在阅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信息了。虽然看不到考生的信息,仍然无法杜绝考官打人情分。比如,从笔迹上可以认出是那位考生,甚至考生事先和考官串通,在试卷上做暗记号。为了尽量做到考试公正,杜绝舞弊,在宋朝开始实行“朱墨卷”。 |
|
“朱墨卷”就是两份内容完全相同的试卷。考生的原始试卷叫做“墨卷”,是用墨笔写的。专门人员按照考生的试卷,重新用红笔抄录一份试卷,因为这份试卷是用红笔抄录,所以叫做“朱卷”。考生交完试卷以后,有关人员首先将考生的信息密封,然后对每份试卷进行编号,当然每份试卷的编号是唯一的。类似现在的准考证号一样,每个编号都对应一名具体考生。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交给专门的抄录人员。抄录员必须如实抄写,即使错别字也不能修改。在朱卷上只有考生的编号,没有考生姓名等其它信息。完成以上工作,“墨卷”暂时存档,“朱卷”交给考官,然后就是阅卷打分了,所以阅卷官员评判的是“朱卷”。评分完毕,“墨卷”重新调出,逐一核对“墨卷”和“朱卷”,验证是否“朱墨卷”完全相符。 |
|
制度再完善也必须由人操作,如果人心不古,自然会有漏洞可钻,制度也就形同虚设。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起科举舞弊案,前因一带而过,主要介绍一下官员如何作弊的。 |
|
以下涉及的人物都非真名实姓,只是为了叙述方便。一位考生张某才高八斗,最后却名落孙山。查阅试卷,张某的试卷却不翼而飞。另外一个人不学无术的李某却高中解元,原因就是李某的试卷替换了张某的试卷。 |
|
|
原来李某花钱买通了抄录员王某,也就是抄写朱卷的官员。仅靠一个抄录员,想完成这样的作弊行为是不可能的。抄录员王某买通了另外一个人刘某,就是给试卷密封和编号的人。让刘某注意张某的试卷,把张某的试卷编号记下来。正常情况下,抄录员只能看到墨卷的编号,看不到考生的姓名。由于刘某的帮助,自然就知道了张某的试卷。 |
|
|
朱墨卷制度很严密,凡是高中的考生,都要核对朱墨卷,只有朱墨卷相符才行。必须还要买通一个人,就是保管试卷的人。这个人将张某和李某的试卷偷出来,这样抄录员王某手里就有了4份试卷,即朱卷和墨卷各两份。王某让李某把张某的试卷抄写一遍,最后的署名当然是李某。朱卷上有主考官的评语,王某不愧为老江湖,模仿主考官的笔迹,把评语重新写上。最后把那4份原始试卷销毁,偷梁换柱就这样完成了。 |
|
|
东窗事发,抄录员王某被迫死刑。临刑前,王某嘟嘟哝哝说了一句话:“这算啥事,我曾经5次把某位考生的试卷换成别人……”监斩官大惊失色,自然不会让他继续说下去,这样会牵连很多人,立即行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王某的话极可能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事情他不止干过一次。 |
|
|
这次科举考试舞弊案,涉及到3名官员,一是抄录员,二是密封试卷信息给试卷编号的人,三是保管试卷的官员。 |
|
[table=100%,wh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