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36|回复: 6

[散文] 一个人的晚年

发表于 2014-11-12 09:55: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村里有句话叫“年轻不存钱,老了来喊可怜”。外公年轻时没有存钱,现在老了,时不时看后代人的“脸色”吃饭。
人与人之间不能走得太近,太近易产生矛盾、分歧、冲突,刺猬效应是典型。为什么农村儿女成家后有“分家”之说,婆媳关系难相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外公是“寄人篱下”的。农村院子里的老房子早已枯朽,有种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落破和衰败,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外公年轻时落下残疾,外婆患重病也早早离他而去,形单影只的他没有了劳动依靠。按照国家赡养老人的相关法律,他享有儿女赡养的权利。他有三个儿子,今年去大儿子家,明年三儿子,后年小儿子,“寄人篱下”的生活顺理成章开启,农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习俗依然严重,他的女儿必然不会像儿子有赡养一年的“资格”,但照样有义务。
男人出去打工养家糊口,女人在家里照顾小孩和老人。家里“婆媳关系”难相处是不争的事实,外婆去世早,家里的“公媳关系”成了主角。外公去三个儿子家生活,“寄人篱下”久了,有时候会被嘟囔。扯旧事,拿往事说曾经外公的不好,现在又吃着不劳动的“软”饭。外公也有自知之明,对待任何事情很少表态,妥协、默默承受和隐忍是他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每年儿子打工回家,他也不会提及这些事情。有时候气不过,去一趟“嫁出去的女儿”家里,适当倾诉,他的女儿知道自己是“泼出去的水”,自然不会将他说的话传出去。
他的大儿子在重庆买了房,三儿子在武汉买了房。农村乡邻听到消息,都纷纷羡慕他享福了,有这么优秀的儿子。他曾去过重庆大儿子的家里,觉得城市生活不安逸,于是回到乡里住进了大儿子的老房子,乡邻说他享受不来城市生活,殊不知,他也是有难言之隐。有句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迷雾总会遮蔽很多人的双眼。
亲人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随着自己的眼界开阔和知识储备,亲人的一举一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晚辈,不愿、不想也不敢去诉说,甚至改变长辈们算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态度。工作后,每次回老家,不是他来看我,就是我回乡看他,他身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现在,他的儿子和儿媳都出去打工了,每年给赡养费。作为空巢老人的他,孤寂成为生活的常态。一个人生活,种点四季小菜,满足一日三餐。一个人的生活,他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少了儿媳的脸色、冷眼和言语,少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和无奈,多了宁静和安详。
不久前,孙子给他打电话,说是等房子装修好了接他到武汉去耍。如果去或不去,他认为都有不便之事发生。(中铁二局电务公司  廖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10:36:55 | 查看全部
老人上了年纪之后,就像小孩一样需要照顾到他们的情绪,需要更耐心细心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13:21:11 | 查看全部
很现实,让人读了很有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14:24:39 | 查看全部
一个人来,一个人承受,能有个幸福的晚年时幸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14:24:53 | 查看全部
学习廖老师美文,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2 21:34:32 | 查看全部
学习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9 11:04:14 | 查看全部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