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2|回复: 18

【历史上的11月12日】

发表于 2014-11-12 10:23: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1月12日平台xiaoyangsongzi xcbsyn moon momo sunnywyh ceozcb hnytszw yutaixi八位老师过生日,生日快乐!
2.1998年11月12日 沈阳拍卖人才
3.1998年11月12日 重犯张子强被判死刑
4.1997年11月12日 台湾歌手张雨生车祸遇难
5.1996年11月12日 两客机在印度上空相撞 351人全部遇难
6.1993年11月12日 伦敦公约成员国禁止在海上倾倒核废料
7.1989年11月12日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逝世
8.1986年11月12日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洛阳漂流队征服长江
9.1973年11月12日 基辛格第六次访华 毛泽东会见
10.1971年11月12日 我国与卢旺达建交
11.1969年11月12日 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被残酷迫害致死
12.1956年11月12日 中共中央派团晋谒中山陵
13.1953年11月12日 金日成率领朝鲜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
14.1939年11月12日 诺尔曼·白求恩逝世
15.1921年11月12日 华盛顿会议召开  会议最后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16.1918年11月12日 奥地利成为共和国
17.1910年11月12日 数学家华罗庚诞辰
18.1866年11月12日 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4:14 | 查看全部
1998年11月12日 沈阳拍卖人才
    1998年11月12日,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传出新鲜事:40位学历在硕士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在大型企业担任过副总经理以上的高级人才作为“拍品”走上了“拍卖会”,其中7人被当场拍出。
    作为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和中国七大区域性人才市场之一,中国沈阳人才市场此次又“制造”了这次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中轰动的一笔:把人才“物”化,送上“拍卖台”。
    上午9时,离“拍卖会”还有半个多小时,会场就已经被挤得满满的。来自四川长虹、江苏春兰、哈慈股份、巨龙通信、沈阳远大等60多家企业均派出了代表到场竞拍,而无论对”拍卖会”持赞同或怀疑态度的人们都早早地到了会常9时30分,“拍卖会”正式开始。随着主持人宣布开始,今天被安排上台“拍卖”的7位人才先后上台自我介绍简历、展示工作成绩和个人魅力。
    32岁、现任沈阳市东陵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杨建国在介绍完自身情况后,被10多家企业举牌争相聘用。而今年33岁、现任经营“花花公子”、“加菲猫”等著名品牌的香港预发集团中国内地行政总监苏丽娟,一亮相即被众多企业所包围……11时30分,“拍卖会”结束时,7位登台亮相的人才全部与企业签署意向性合同,33位以资料竞聘的人才有60%与企业签了意向书。
    63岁,先后在美国休斯墩大学当过访问学者、被国家派往巴西等国经营过企业的李名纶是此次“拍卖会”年纪最大的“拍品”,今天一早就到了会常到“拍卖会”结束时,记者问他的收获,他依然摇摇头,自言自语道:为什么社会不能很好地启用经验丰富的老同志。
    尽管有等级工程师的职称,至今还担任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的总工程师,39岁的哈剑义也只报出了年薪5万的价格,但他走时也是两手空空。
    据人才市场主持人刘锐介绍,由于企业的原因,此次“拍卖会”最后对人才的年薪报价采取暗标的形式,没有公开。从工作人员不经意中露出的“暗标”条子上看,大多在5万·10万之间。
    沈阳市委副书记王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等沈阳市的领导到了“拍卖”现场。王杨对此次事件的评价是:知识有价,掌握知识的人也应有价,于国家、于个人都有利。
    国家人事部派出了“观察员”——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处副处长尚建华,对这次活动的意义,他认为是好事,但因为是第一次,又是人才这个特殊的“商品”,不能像国外那样仅凭年薪来竞拍,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拍卖会”的“官名”叫做:首届高级人才报价竞聘会。或许能够早一天叫:“人才拍卖会”,都是一个道理,半遮半掩干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4:25 | 查看全部
1998年11月12日 重犯张子强被判死刑
    1998年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张子强案公开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张子强等5人死刑。
    号称“大富豪”的张子强犯罪集团几年里横行于香港和内地,绑架抢劫,走私武器,运输爆炸物,令香港一班豪极人物对其亦规避再三。1998年1月10日京穗港三地警方秘密开会,1月26日在汕尾拿下张子强及同伙。8月26日,香港警方突袭张子强在港住处和亲属住所,逮捕了15名涉嫌为张子强洗钱的张的亲属,冻结了1.6亿港元的物品。11月12日张子强等5名主犯被判死刑。在审判张子强集团的日子,在广州中院周围军警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其间,香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表示,内地司法机关对张子强犯罪集团人员的审判,无损香港的司法管辖权,人们不应对香港的司法独立产生疑虑。显示出的独立性在于,在广州,张子强的6.6亿元人民币黑财悉数充公;在香港,11月3日香港高等法院撤销了律政司对张子强集团成员13名亲属的财产冻结令,认为现阶段证据不足以冻结这1.6亿多港元的财产,这些财产包括物业住宅、珠宝、游艇、古玩、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内地传媒对张子强案的报道相当有限,但黑社会这个名词将会愈来愈多地挂在人们嘴边。
    1998年,张子强的名字无人不知。
    在至今所知的绑架勒索大案中,张子强的勒索金额肯定是最高的,几名在香港知名的富商都被他勒索,勒索金额据报已达16亿元。除了勒索之外,张还涉嫌爆炸、抢劫等重案。
    张子强另一个出名之处,是香港警方似乎对他无能为力。不是抓不到他,而是抓到他以后,又不得不放他出去,每次他手上都高举着一个“V”字。
    这回被内地公安逮着了,并且依照内地的法律审理宣判了死刑。
    由于张子强的身份是香港市民,犯罪地点也分别在内地和香港,有关张子强该不该由内地司法机关审判,各种言论铺天盖地。但无论是香港司法部门,还是内地司法部门,均一致认定,张子强许多犯罪活动均在内地发生,内地司法机关对张审判是有法可依的。
    张子强被抓香港市民柏手称快,但香港刑法没有死刑,张子强被处决,内地司法机关可谓帮香港市民也是为中国人民除了一个大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4:41 | 查看全部
1997年11月12日 台湾歌手张雨生车祸遇难
    1997年11月12日,台湾知名歌手张雨生在遭遇车祸昏迷23天后,因呼吸衰竭病逝,年仅31岁。
    10月20日凌晨,张雨生驾车从台北开往淡水,不幸发生车祸,头部严重受伤。在住进医院后因造成吸入性肺炎,一直以药物仪器维持生命,近日严重感染,急救无效,宣告不治。
    张雨生,1966年6月7日出生於台湾澎湖,198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
    1988年3月自组金属小子乐团参加第一届台湾热门音乐大赛,获团体组冠军及最佳主唱,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一炮打红。11月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天天想你》。1989年3月当选中时晚报年度十大唱片新人榜首。7月推出入伍前专辑《想念我》10月获金曲奖最佳新人奖提名。
    退伍后于1992年2月推出新专辑《带我去月球》并入围亚洲区全美乐录影带奖,同年底发行第四张专辑《大海》。1993年推出第五张专辑《一天到晚游泳的鱼》。1993年4月演出首部舞台剧《淡水小镇》。1994年推出《卡拉OK台北我》专辑,1995年推出《还是朋友》专辑,此后并担任伊能静、张惠妹等歌手的制作人。
    1997年推出最后的专辑《口是心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4:54 | 查看全部
1996年11月12日 两客机在印度上空相撞 351人全部遇难
  1996年11月12日当地时间18时40分,德里西北部75公里处的达里、贝瓦尼等村庄笼罩在寂静的夜色之中。突然,夜空中先后爆发出两大片火团。团团烈火,大小不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四周蔓延,紧接着疾速坠落,直冲村落和农田,在撞击地面时发出阵阵巨大的轰鸣声。一场两架客机空中相撞的特大空难事故发生了。两机上的351人全部遇难。
  目击者说,在栽进丛林之前,其中一架飞机在空中上下翻了3个筋斗。专家分析,很明显,飞行员是在试图控制飞机,但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厄运。两架飞机的碎片、行李物品和乘客的尸体散落在附近村庄、农田和丛林6公里左右的狭长地带。印度空军、陆军驻附近部队接到民用航空部的紧急救援请求后,立即派出营救队伍和直升机赶赴现场进行救援。他们连夜在现场找到200多具尸体和3名还有一口气息的乘客。不幸,这3名乘客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也先后死去。围观的群众达2万多人。与此同时,在机场,众多的遇难者家属哭闹成一片。他们有的痛不欲生;有的哭闹着要求民航部门送还他们的亲人;还有的泪流满面地站在机场特地设立的控制室门前,等待进一步的消息。
  空中相撞的两架飞机之一是从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起飞的沙特阿拉伯波音747客机,载机组人员23名,乘客289人,其中外国乘客17人,其余全是刚刚与家人欢度完灯节,前往沙特等国家的印度劳工;另一架是载39人、准备在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降落的哈萨克斯坦的图—154飞机。18时33分,波音747按飞行计划起飞。相撞前,机场塔台指挥波音747爬升到14000英尺高度;同时指挥图—154下降至15000英尺高度。两架飞机在同一航线上,横向距离为500英尺。
  空难发生后,人们把疑点首先集中在塔台指挥上,认为由于1995年发生在西孟加拉邦的空投武器事件,许多民航官员受到处理,塔台指挥人员因此威胁要罢工。人们怀疑,他们玩忽职守,发出了错误指令,不应该允许两架飞机在同一条航线上飞行。民用航空部部长伊布拉西姆说,塔台指挥人员要罢工的问题已经解决。他们自己也强调,两架飞机在高度相差1000英尺的空中飞行是不违反国际飞行规程的。尽管如此,民用航空部已下令封存了塔台的指挥记录,以备调查;其次,人们认为,图—154的飞行员可能误解了塔台指挥的指令。按照国际惯例,塔台的指令都用英语发出。但哈萨克斯坦飞行员历来有听不懂印度人说英语的困难。同时也存在着飞行员把米当作英尺来计算,从而导致两机飞行在同一高度的可能性;第三个疑点是,机场设备陈旧,跟不上现代航空事业的需要。人们认为,如果有现代化控制设备,就不会出现指挥上的失误,从而避免空难的发生。但伊布拉西姆却说,德里机场是世界上现代化机场之一,完全胜任现代航空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5:10 | 查看全部
1993年11月12日 伦敦公约成员国禁止在海上倾倒核废料
    1993年11月12日,37个伦敦公约成员国的代表,在伦敦投票赞成全面禁止在海上倾倒核废料。
    由71个国家签字的伦敦公约于1972年通过,目的在于防止在海上倾倒废物,以保护全球的海洋环境。本次伦敦公约成员国大会从11月8日起在此间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总部大楼里举行。
    自1983年伦敦公约成员国大会通过一项临时性的禁止在海上倾倒废物条约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停止了向海中倾倒废物。但是,为期10年的这项条约即将期满。特别是3个星期前俄罗斯在日本海附近倾倒900吨低浓度放射性废物一事,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因此,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是防止在海上倾倒和焚烧废物问题。
    在投票表决中,37个国家投票支持全面禁止在海上倾倒核废料。这项全面禁止倾倒决议正式通过100天以后生效,但对于持异议的伦敦公约成员国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过它们要受1972年通过的伦敦公约的约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5:19 | 查看全部
1989年11月12日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逝世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5:33 | 查看全部
1986年11月12日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洛阳漂流队征服长江
  1986年11月12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洛阳漂流队征服长江,抵达吴淞口。这支漂流队是从1986年6月3日出发,在长江源间的沱沱河下水的。长江全程6000多公里,总落差5400米,他们闯过了环境十分险恶的250多个险滩,基本上完成了长江河源区干流沿岸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利用等16个项目的考察研究任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5:49 | 查看全部
1973年11月12日 基辛格第六次访华 毛泽东会见

毛泽东会见基辛格
  1973年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一行,前来我国进行访问到达北京。外交部长姬鹏飞在当晚举行宴会,欢迎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一行。
  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副主席出席了宴会。
  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布鲁斯,副主任詹金斯和霍尔德里奇等应邀出席了宴会。
  姬鹏飞外长在祝酒时说,基辛格博士这是第六次前来我国访问,同时也是他就任美国国务卿后第一次来访,同我们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我们对此感到高兴。他向基辛格国务卿以及随他来访的各位美国客人们表示欢迎,并借此机会向伟大的美国人民致意。
  他说,自从博士1973年2月访华以来,国际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有力地证明了,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天下大乱。我们认为,这种动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人民说来是好事,不是坏事。通过这种动乱,人民进一步得到了锻炼,看清了方向,加强了团结,日益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姬鹏飞外长说,无疑,我们双方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但过去两年多的经验表明,双方本着坦率精神交换意见是有益的。自从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以来,中美两国之间互设了联络处,中美两国人民间的各种交流有了可喜的开展。两国人民的了解加深了,友谊增进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我们相信,只要沿着上海公报所确定的方向前进,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基辛格博士在祝酒时说,这是我第六次荣幸地访问中国。今天的旅程重复了我1971年7月份秘密访华的路线。参加过那次旅行的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我们初次进入中国境内时的兴奋心情,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来访问一个新的国家,而且我们当时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土,一直到总理向我指出,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更多的是由于我们的无知,而不是由于她的神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于世界和平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那个时候就为自己确定了任务,就是决心向着关系正常化,向着确立美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前进。
  基辛格博士说,正如外交部长先生以前所说的,我们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我们在彼此的首都互设了联络处,我们两国之间的交往增加了,但是我们决心要做的比这更多得多,并且决心尽可能快地完成我们在两年前开始的过程。
  他说,我们在上海公报中确立了一些共同的重要目标:我们将反对霸权,我们将不代表第三国讲话,我们将信守和平共处的原则。我们决心履行上海公报。因此当我第六次来访的时候,对我们来说,中国已不再是神秘的国土了。我们已经懂得了中国说话是算数的,我们彼此所作的每一项诺言都得到遵守。我们也懂得了我们两国人民的和平和幸福不仅有利于我们两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全世界。
  他说,因此,我和我的同事们抱着开诚相见的态度来到这里,以便加速我们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促进上海公报的目标,并就亚洲和平和世界和平问题交换意见。我们知道,我们这一次像历次来访一样,将会取得良好的进展。
  1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
  毛主席对基辛格博士再次来我国访问表示欢迎,并且在友好气氛中同他进行了范围广泛的交谈。会见结束时,毛主席请基辛格国务卿向尼克松总统转达他的问候。
  11月13日,基辛格博士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宴会。他在祝酒时说,我们今天在中国朋友家里请他们吃饭,这是极其合适的。我们中国朋友具有很大的艺术,能够使他们的美国客人无论走到那里,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说,我曾经请我的同事中的所谓中国问题专家提供一个适合这个场合用的中国谚语,他们告诉我的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我可以说,我们第一桌确实在实践这句谚语。
  他说,当我们结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逗留即将离去的时候,我们像前五次的访问一样,对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对我们建立的关系感到亲热。当尼克松总统在将近两年前到这里来并由此产生上海公报的时候,他是一位开拓者。尼克松总统所开始的旅程,现在已被所有美国人认为是必要的了。不论将来在美国发生什么事情,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友谊,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持续因素。这是因为我们的关系是建立在必要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的,是因为我们信守这一原则,并且懂得这一必要性。
  基辛格博士说,在我们离开以后,我们要发表一项公报,但是,这次访问和我们的关系的意义,决不可能包含在一个文件的字句中,它们将包含在已经建立的关系和我们所规划的未来中。
  他说,我有幸同毛主席进行有远见的、广泛的交谈,并且同总理进行长时间、建设性的会谈。很清楚,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将得到加强,上海公报的原则将得到加强和重申,我们关系的正常化将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向你们保证,不论今后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关系中所取得的进展,今后将继续发展下去。他在结束讲话时代表尼克松总统、代表他的所有同事提议为毛主席的健康,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持久的友谊,干杯。
  姬鹏飞外长在祝酒时说,基辛格博士一行即将结束对我国的访问,明天就要离开北京了。在过去这三天里,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博士就促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多次会谈。我们两国官员还具体讨论了从各方面进一步开展中美之间的交流问题。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又一次会见了基辛格博士,同他进行了范围广泛的交谈。应当说,通过博士第六次来访,我们双方对彼此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方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双方来说,这都是极其有益的。
  姬鹏飞外长说,历史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将不断加强,中美两国关系必将在上海公报的基础上向着正常化的目标不断前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26:08 | 查看全部
1971年11月12日 我国与卢旺达建交
  卢旺达,全称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的内陆国。面积26338平方公里。人口720万(1991年)。由胡图、图西、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官言语言为卢旺达和法语。居民中45%的人信奉天主教,44%信奉原始宗教,余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首都基办利。资源贫乏,仅有少量的锡、钨、铌、钽、绿柱石、泥炭、天然气等。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0.9%。系农牧业国家,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6%。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稻谷、薯类、豆类、咖啡、茶叶、棉花、除虫菊等。畜牧业较发达。工业主要有农畜产品加工、卷烟、火柴、造纸、肥皂等。卡吕吕马锡冶炼厂是非洲最大锡厂之一,尼亚卡班戈钨矿是非常最大的钨矿。属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199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美元。主要出口咖啡、茶叶、皮革、锡、钨等,进口燃料、车辆、机械、电器、纺织品等。16世纪,图西人在此建立封建王国。19世纪中叶起,英、德、比相继侵入。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一次大战后比利时统治。1946年改由比托管。1960年,比被迫同意卢自治。1962年7月1日宣告独立(独立日即国庆日),成立卢旺达共和国。1973年7月发生军事政变,成立第二共和国。1973年7月发生军事政变,成立第二共和国。1990年10月爆发内战。1991年6月实行多党制。1993年8月,政府与卢旺达爱国阵线签署和平协定。1994年4月,内战再度爆发,7月爱国阵线夺取政权。1971年11月12日与中国建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