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历史上的11月13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1:10 | 查看全部
1989年11月13日 国务院作出部署全国统一行动除“六害”
  1989年11月13日,国务院召开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除卖淫嫖娼、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拐卖妇女儿童、私种吸食贩运毒品、聚众赌博和利用封建迷信骗财害人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统一行动。
  国务委员、公安部长王芳代表国务院讲话。王芳指出,近几年来,卖淫嫖娼等“六害”虽经多次打击和查禁取缔,但发展蔓延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严重毒化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危害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广大群众以及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十分强烈。这次开展的扫除卖淫嫖娼等“六害”的斗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王芳说,扫除“六害”的工作,涉及到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民政、卫生、旅游、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工商、海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许多部门。各级政府要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基层单位一定要通力合作,从加强思想教育、加强管理入手,实行综合治理。严厉查禁从事“六害”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惩处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防止走过场。王芳要求政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注意掌握政策界限,稳、准、狠地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凡是赌博,引诱、强迫、容留妇女卖淫,制作、贩卖淫书、淫画的,都属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行为,不论其是否有营利目的,都属于打击之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1:26 | 查看全部
1989年11月13日 世界最大正负电子对撞机落成
  1989年11月13日,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欧洲“莱泼”正负电子对撞机筹建计划执行主任埃米里埃·皮卡索教授,在该机正式落成典礼上将其钥匙交给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席卡尔罗·鲁比亚教授。
  “莱泼”正负电子对撞机座落在法国和瑞士边界汝拉山下的一条地下隧道里。这条隧道深50至150米、直径3.8米、周长2.7万米。它能模拟宇宙在数亿年前大爆炸时的情景,让正负电子在对撞机内循着相反方向、以光的速度运行、相撞。科学家通过观察正负电子撞击时出现的各种新现象,来探索物质的最基本结构,揭开宇宙诞生的奥秘。
  “莱泼”对撞机的建设工程始于1983年,即筹建计划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批准两年之后。整个工程于1989年7月建成,共耗资13亿瑞士法郎。
  3周的试验结果表明,“莱泼”粒子加速器最大能量可达到1000多亿电子伏,并能大量生产“Z”粒子,供科学家们研究该粒子本身的质量、寿命、衰变等特性,进一步了解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鲁比亚博士在典礼上指出,“莱泼”机的运行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4个欧洲成员国团结、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欧洲在粒子物理基础研究领域里居领先地位。“莱泼”机的建成也是欧洲科学家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1500多人多年合作的产物,其中有来自中国、美国和苏联等国的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1:38 | 查看全部
1986年11月13日 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国际会议开幕
  1986年11月13—20日,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的第十一届等离子体物理及受控核聚变研究国际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
  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研究人员发表的有关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的研究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广泛注意。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是把氘和氚等轻元素加热到1亿度以上,使原子核和电子成等离子体状态,并用磁场将它约束在环型真空容器中,引起核聚变反应,同时产生巨大的能量。由于受控核聚变的主要燃料——氘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之中,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的,因此受控核聚变产生的核能被科学家看作是最有希望的能源。
  目前,世界上有三座大型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试验装置正在进行临界等离子体的3个条件(温度1亿度、约束时间1秒、1立方厘米的中子密度为50万亿个)的试验。这三座大型托卡马克型等离子体试验装置是日本的“JT—60”、美国的“TFTR”和欧洲共同体的“JET”。欧洲共同体原子能机构的科学家在报告中说,“JET”试验装置在试验中,已使临界等离子体的3个条件,即温度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磁场约束时间是0.6秒、1立方厘米的中子数密度为25万亿个。美国的学者在报告中说,美国的“TFTR”试验装置的试验,也使温度达到1亿度以上、约束时间0.15秒、中子数密度为30万亿个。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的报告说,日本在“JT—60”试验装置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连续运转。日本的“JT—60”装置的“高频加热”装置是通过电磁波加热等离子体的,用这种方法攻下了在短时间内进行连续运转的难关。日本、美国、欧洲共同体发表的对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的研究成果表明,对托卡马克型核聚变装置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绩,也表明向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反应堆的实用阶段迈进了一步。
  日本、美国、西欧国家、中国、苏联等43个国家和地区、机构的七百多名核聚变研究人员和学者出席了会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1:49 | 查看全部
1985年11月13日 国际青年年世界会议召开
  1985年11月13日,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世界会议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18日结束)。有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发言,他们都强调了青年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进一步搞好青年工作。11月18日,联合国国际青年年世界会议通过有关青年问题的四项决议,强调“青年直接参与缔造人类前途的极端重要性”。
  “国际青年年:参与、发展、和平”的决议指出,“应当鼓励青年把他们的精力、热情和创造能力贡献于以下任务:建设国家,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各项原则,实现自决权和民族独立,尊重各国主权和不干涉各国内政,促进各国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实现《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国际合作与谅解,以实现国际青年年的目标:参与、发展、和平”。
  决议说,“应该继续重视青年在当今世界所起的作用,重视他们的思想和首创行动以及他们对明日世界的要求”。
  决议要求采取有利于青年的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并促进青年人参与研究、决策和解决国家、地区和国际的重大问题。
  “为青年创造机会”的决议呼吁联合国会员国采取步骤使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并完成高等教育或职业训练,并尽可能地维护并增加男女青年的工作机会。
  通过的另两个决议是:“作出努力和采取措施以确保青年实现和享受人权、特别是享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和“联合国同青年和青年组织交流的渠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2:40 | 查看全部
1985年11月13日 哥伦比亚一火山爆发 致2.5万多人死亡

正等待救援受害者
  1985年11月13日,位于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两次爆发,大量的岩浆和石块已吞没了火山周围的几个城镇,造成2.5万多人死亡。
  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坐落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西北200多公里处。11月13日下午,火山第一次爆发,晚上又再次爆发。据报道,火山爆发后,由于山顶积雪融化而使周围几条河流的水位猛涨并泛滥成灾,给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托利马省的阿美罗镇受灾最重。火山爆发后,这个拥有2万多居民的城镇被七八米厚的岩浆、石块和火山灰埋没,居民中80%的人估计已经死亡。
  这次灾情极为严重,仅仅阿美罗镇就死了2万多人,还有数千人受伤,多数居民家破人亡。由于火山周围终年积雪被融化,附近几条河流水位猛涨,威胁着马格达莱纳河流域数以万计人的生命财产,遭灾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灾民13万,至于物质损失至今还难以估计。
  哥伦比亚总统贝坦库尔得到火山爆发的消息后,立即在总统府召开紧急会议分析灾情,采取救灾措施。会后,他和部分高级军政官员乘飞机前往灾区视察和领导救灾工作。
  火山爆发后,哥伦比亚政府立即采取措施,把火山周围180公里的区域划为“灾区”。
  从14日上午开始,大批哥伦比亚军人、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者纷纷汇集到灾区,抢救和疏散灾民。成千上万市民和许多官方和私人组织热情向灾区捐献现金、帐篷、食物、药品、家庭用具等救灾物品。仅首都波哥大一地,14、15两天就收集到捐献的1000多吨救灾物资和500万比索现金(约合3万美元)。波哥大博览会会址现在成了捐献救灾物资的集中地。人们开着汽车、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甚至徒步把物品送到那里。还有许多人,其中包括儿童,当场脱下身上穿着的衣服来援助灾民。
  火山爆发以来,国家和私人的医院、诊所都为灾民打开了大门。
  从这次灾害中应吸取什么教训——终年积雪的鲁伊斯火山已开始喷射细泥沙,而且泥沙颗粒逐步增大。到晚上积雪迅速融化,掀起泥沙巨浪向下倾泻。火山附近村庄有人打电话把这个情况告诉阿美罗的人,但有人却半信半疑。市长罗德里格斯和牧师奥索里奥一直劝居民们放心,误认为当时发生的情况同1985年8月发生的情况类似,问题不大。牧师当天下午5点还带领大家做弥撒,说平安无事,市长到晚上11点才发表广播讲话,要大家赶快疏散,但已迟了,11点20分左右,泥沙巨流首先冲垮了变电所,全城漆黑,接着很快进入地处峡谷的阿美罗镇,市长本人也未能幸免。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的莱里达教堂的秘书迪亚斯沉痛地说,“对待大自然,凭经验和想象不行,应采取科学态度”。另一位亲身经历这场灾难的建筑工人伊格纳西奥叙述说,泥沙巨流来势凶猛,只听得轰轰巨响,如无准备,是来不及逃脱的。他家12口人,7人有准备全无事,他父母亲等5人不相信有危险,全部身亡。托利马大学试验农场52名师生员工,因有准备,全部安全无恙,还救出了4名受伤灾民。
  灾害发生之后,世界各国,特别是拉美国家立即动员起来援助哥伦比亚。来自各国的大批救护人员和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运往灾区。
  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呼吁所有成员国慷慨地向哥伦比亚提供紧急援助,帮助哥伦比亚灾民重建家园。泛美开发银行已决定向哥伦比亚提供2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欧洲经济共同体也作出决定,向哥伦比亚提供40万美元紧急援助抢救灾民。
  美国政府在灾情发生后不久就决定派12架直升飞机到灾区协助哥伦比亚政府寻找、救护和疏散灾民。
  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宣布向哥伦比亚提供10万美元的援助。
  瑞典政府决定向哥伦比亚提供370万克朗(约38万美元)的救灾援助,并声明,如果需要还可提供更多的援助。
  瑞典红十字会决定向哥伦比亚提供200万克朗的援助。
  芬兰政府向哥伦比亚红十字会提供了100万芬兰马克(5.5芬兰马克约合1美元)的经济援助。同一天,芬兰红十字会决定向国际红十字会提供100万芬兰马克,以救济哥伦比亚火山爆发中的受害者。
  此外,中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政府和西德红十字会以及一些国际机构已宣布向哥伦比亚提供紧急物资援助。
12岁的小姑娘奥马伊拉已被泥石流浸泡了60个小时。她后来终因无法抢救而停止呼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2:54 | 查看全部
1980年11月13日 美国宇宙飞船“旅行者1号”掠过土星 有惊人新发现
  1980年11月13日,美国宇宙飞船“旅行者1号”在距土星124.237公里处掠过土星。20日飞离土星区域,继续在太阳系中飞行。这艘飞船重1吨,利用原子能,不载人。它在土星附近飞行时自动发回了1万多张关于土星以及它的环和卫星的彩色照片和各种数据,其中一些新发现使科学家大吃一惊。有的科学家说,在过去1周内,我们得到的关于土星的知识,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得到的还要多。
  过去认为土星的六条光环整齐匀称地展现在宇宙空间。通过这次“旅行者1号”的实地探测,发现它比原来所知道的要复杂得多。在它的环平面内有数百条、甚至数千条大小不等的环,它们大多是对称的环绕着土星的。看起来就像是唱片上的波纹。但也有的是非对称性的。它们的形状有的是锯齿形、有的是辐射状。它们有的线条清晰、有的光滑匀称。最使科学家迷惑不解的是有些环就像发辫一样扭结在一起。科学家认为,这显然不能用轨道力学的理论来解释,除了引力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力的作用。
  这次探测结果证明:土星环是由无数的微粒组成的,直径为7.6厘米到9米之间,它们以很大的速度围绕着土星运转。此外还发现这些微粒是导电体,并且能放出无线电讯号,其功率高达数百万瓦。这一过程似乎同地球上产生的雷暴雨的过程相似。
  “旅行者一号”的探测还证明,土星卫星——土卫六不像过去人们认为的那样是太阳系里最大的卫星,它的直径只有4828公里,而木星的卫星——木卫三的直径是5150公里,所以土卫六只好退居第二。
  土卫六是太阳系中目前所知的唯一有大气的卫星,过去认为其大气主要是由甲烷组成的,而这次发现,组成土卫六大气的主要是氮,约占98%,甲烷还不到1%。同时还含有少量的乙烷、乙烯、乙炔和氢等。
  科学家从“旅行者一号”红外线探测资料中发现,土卫六云层顶端有同生命有关的分子,科学家认为它很可能是产生生命前的氢氰酸分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土卫六上有生命存在。
  土卫六的大气厚度约2700公里,大气温度为摄氏零下201度。由于温度低,它的大气中的氮可能呈液体状态,在卫星表面形成液体氮的湖泊。
  土卫六就像一个电厂,它向外发射电波,其电压高达6000伏,电力为2万瓦。据认为这是由电离层与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3:08 | 查看全部
1975年11月13日 我国与科摩罗建交
  科摩罗,全称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意为“月亮”。位于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海峡北端的岛国。面积2235平方公里。人口48.5万(1992年,不含马约特岛人口)。主要由阿拉伯人后裔、卡夫族、马高尼族等组成。官方语文为法语和阿拉伯语,通用科摩罗语。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莫罗尼。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15%。渔业资源较丰富。农业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香草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薯类、丁香、鹰爪兰、华尼拉香草。工业主要为香料加工、船舶和车辆修理、家具等。属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1989年人均国民收入469美元。主要出口香草、丁香、依兰香精,进口粮食、食品、水泥、石油产品、日用品、交通工具等。无铁路,岛上交通靠公路,岛际间靠轮船和飞机。公路总长828公里。原由阿拉伯苏丹统治。1841年法国入侵马约特岛。1912年科四岛沦为法国殖民地。1946年成为法国的一个“海外省”。1961年取得内部自治。1975年7月6日独立(独立日即国庆日),成立科摩罗共和国(但马约特岛仍由法国管辖)。1978年10月22日改称现名。1975年11月13日同中国建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3:17 | 查看全部
1934年11月13日 我国新闻战士史量才殉难
  1934年11月13日,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战士和新闻事业家史量才先生殉难。史量才1880年1月2日生于松江县泗泾镇,年轻时积极反对腐败的清政府,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主张兴教育,办报纸,启迪民智。以后,他为我国抗日民主运动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12年他接办《申报》后,锐意经营报馆。“九·一八”事变后,他全力支持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所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畏强暴,敢于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在《申报》上发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言和各方函电,使民权保障同盟的正义呼声传遍国内外。同时,他还约鲁迅、茅盾、郁达夫等进步作家为《申报》写稿。从1933年1月至1934年8月,《申报》发表了鲁迅先生一百四十多篇战斗性很强的杂文。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先生在沪杭公路上遭国民党特务狙击殉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3:39 | 查看全部
1909年11月13日 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

南社于苏州虎丘成立时社员合影
  1909年11月13日,20世纪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南社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苏曼殊等人发起,从1907年开始筹备。其之所以取名为“南社”,意即在于标榜“反抗北庭”。南社成立时,共有17人赴会,其中,同盟会员占去了14人。与会者选举陈去病为该社文选编辑,高旭为诗选编辑,庞树柏为词选编辑,柳亚子则为该社书记。南社成立不久,入会人数大增,很快到达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同盟会会员。社员以诗歌活动为主,借吟诗作文,鼓吹民主革命,提倡爱国主义,抨击清王朝的统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09:33:54 | 查看全部
1907年11月13日 世界上第一架直升飞机在法国飞起
    1907年11月13日,法国发明家保罗·科尔尼第一次实现了飞机垂直从地面起飞,但这次飞行大大辜负了人们的期望。
    这架装有一台24马力发动机驱动水平方向的双螺旋桨飞起几次,但只有几秒钟,一旦升空飞机就无法控制。科尔尼的试验是根据勒纳尔上校几年前设计的无人驾驶的直升飞机模型的性能。凡尔纳科幻小说中主人公驾直升飞机环球飞行,使他的尝试受到启发。
    直升机作能操纵的垂直飞行和前飞最终是I·西科尔斯基在1930年解决的,1939年他在美国造的使用单旋翼直升飞机一架VS ·300作了多次创记录飞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