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3|回复: 11

[小说 报告文学] 耕耘  播种  收获     (报告文学&

发表于 2014-11-13 15:32: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沿着车水马龙的街道,穿过楼房毗邻的社区,一栋似乎还呼吸着水泥灰气息的楼房就在眼前,这就是井南社区新建的办公楼。上到办公楼的二楼,还没有走到一间被称为会议室的门口就会发现墙壁上挂着一张图文:《收藏家黄德宝》。往前走几步就可以看到会议室的门框横梁上面有一页铜制的金属牌:武汉雷锋陈列馆,而拥有这个陈列馆的人就是黄德宝。
            是的,黄德宝是个收藏人。他不是收藏那些古玩字画钱币奇石或者价值连城的宝贝那一藏家种。说实在话,玩那些东西就是把他自己卖了他也玩不起。他应该说是属于“红色收藏”类的收藏者,但他又不是能够大手大脚的那一种。在红色收藏中黄德宝又是在国内为数不多的雷锋资料收藏,真的,黄德宝就是收藏“雷锋”的。
            大概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挥毫疾书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大字就发表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顿时风起云涌,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一时间,伟人题词、雷锋的书籍、电影、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等等铺天盖地,无不显示着国人对雷锋的高度热情。事至如今,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半个世纪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各种各样的雷锋纪念馆、陈列馆和有关雷锋的纪念活动在我们这个国土上层出不穷。这些场馆这些活动不但延续了半个世纪都没有偃旗息鼓学雷锋活动,而且还使其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光彩夺目、警示世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红色”收藏家们便有了更多途径更多的渠道更多空间开辟更多的雷锋专题资料收藏。武汉雷锋陈列馆,这个由地方政府牵头,社区办公楼出场地为收藏家黄德宝私人收藏提供的一个场馆也随之幸运而生。在这个30余平米的陈列馆里,让黄德宝的近两万余件藏品或资料有了用武之地,也让这个耕耘在红色收藏土地上的收藏者获得累累硕果。  


                                                                 一    耕耘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整整十年。按照我国传统,一个伟大的事件少则5年多则10年就会有一个隆重的纪念或者来一个其它什么的重要仪式。1973年的3月,在武汉市硚口区一个规模并不大的中学里,有这么一群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集聚在一起紧张地忙碌着。为了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0周年,作为高二学生的他们正在刻着钢板,印着油印,订着册子。月光下的法桐树在微风中轻轻地摇动着干枯的枝条,几片没有落下的枯叶透过月光在窗户外悄悄地晃动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早春的夜是寒冷的,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这些全神贯注的学生们。东方鱼肚晨曦初现的时候,一本本散着油墨味道的小册子堆在课桌上,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这些学生里面就有一位刻钢板的高手:黄德宝。
          那是一个“激情众生”的年代,我们这一群(应该说是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复课闹革命”的欢呼声中用笔墨,用激情,用青春在大大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缺壑的小角色。从回归课桌的语数外课本中,让我们赶紧地吸取了一些普通文化知识的精髓;从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到五花八门的墙报上,让我们所喜爱的毛笔字和绘画有无师自通的感觉;从一篇篇激扬文字的文稿中,让我们了解了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还有那个年代的政治思维的熏陶,又使我们接受了不少的革命传统教育,尽管显得有些愚昧但还是刻苦铭心。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学校搞宣传的黄得宝对手中的一些作宣传用的资料和图片就特别珍惜。这就是1972年3月武汉东升中学学习雷锋的油印小册子,至今还散发着历史的油墨纯香原因。黄德宝收集起来的资料和图文尽管已经泛黄,但还能让我们勾起一种对过去的眷念。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黄德宝走到今天成为雷锋资料收藏的“家”,并不是一始而终的。刚开始的他就是一个什么都爱什么都藏什么都整的杂家。从一本好的杂志一封邮册一枚邮票,到一张烟标一枚火花;从一本英雄人物的小人书到一纸重大事件的报纸,他都爱不释手。后来不知怎么地鬼使神差,黄德宝由对广泛的收藏渐渐地转变为英模人物的图书,宣传画以及各种有关资料的比较单一的收藏。也许是每年三月的热潮,也许是雷锋精神一年又一年的传诵,还也许是黄德宝有理由相信学雷锋经久不衰的前瞻让他最后选择了雷锋资料的收藏。
          但是真正的收藏雷锋资料从何时开始,黄得宝自己也不是那么清楚,反正有些时日了。
         1975年初,74届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黄得宝(当时有政策独子不下放)由街道办事处给分配到了市物资局煤炭公司硚口煤厂工作。得天独厚的个人爱好和学生时代练就的应用写作特长,让黄德宝在煤厂几乎没有当过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工会,宣传科,厂办公室都是他展现自己才能的极佳舞台;墙报、板报、油印小报是他工作中的一朵朵浪花。在单位上班的时候,对黄德宝而言,最大的受益还是能够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报刊杂志。工作之余,他就会在文字的海洋里寻找心目中最适合的贝壳。这些五花八门的贝壳经过黄德宝分类、整理、编排就成了一本本报刊剪辑。积累既是资料的积累又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收藏起步!
         记得1977年,我从农村返回城里后与老同学黄得宝“坐一坐”的时间和次数就更多了。一路同行,我发现走在大街上的老黄总是低着头四处窥着瞅着,跟我们小时捡糖果纸一样,总感觉地上有一颗金光闪闪的东西躺在那里等着他。和他在一起走路真的很累:不时地从地上捡起一张皱巴巴的烟盒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不是喜笑颜开就是一声长叹。高兴时像一个小孩,相反就是一个失落鬼,他那谗劲真是叫人不可理愈。大人了,都在工作了,为啥象孩子似的?有趣的是我们都抽烟但只是限定在自己所在地的品牌,黄德宝不同,只要有希奇古怪的香烟不管多贵或者多便宜不管好抽不好抽他都要买上一包____他要的不是香烟而是烟标。在书店里,黄德宝感兴趣的书籍一般都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囊中羞涩,能买的就买,不能买的就赶重要的章节抄。甚至----哎,不好意思说,黄德宝甚至在图书馆里竟然对别人的资料报刊开天窗。
         过了几年,不知怎么地黄德宝就开始放弃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和小物件的收藏,比如烟标、火花、邮票等等而转向独特的雷锋资料收藏。具体原因不知道,但我想,这个改变的原因除了这些藏品的“滥”而“泛”之外就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比如烟标。雷锋资料收藏既经济又实惠还有一点符合国情,对经济需求的依赖性也不大,您说呢。
          黄得宝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的关怀,他是由在国营菜场工作的父亲带养大的。
          黄德宝性格较为内向,语言少,家里无兄弟姐妹属于“独子”之列。一间搭在别人房屋旁边的“偏房”显得格外阴暗潮湿而窄小。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一张“八仙桌”还是我们几个读书的“狐朋狗友”自己做的。黄德宝很孤独但不天马行空,有我们几个调皮捣蛋的挚友在一起,什么孤独寂寞统统都被扫得一干二净。在黄德宝的家里除了空旷之外就是自由,那时候没有长辈们呵斥就是幸福。每当我们在他家“混了一口”后就是喜眯眯地翻弄着那些报纸和图书,闻着那带着霉味的油墨香。
          有一段时间,对于黄德宝如痴如醉的收藏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我极为不理解。在生活消费上十分抠门的老黄,平时抽的就是两元钱一包的软“长城”;喝的是十元一壶的散装酒(一壶十斤吧);几年难得买一套象样的衣服,穿的几乎都是工作服。不过,在后来的时间他存放着一套还算是比较整齐但平常很少穿的西服,那是他的脸面服装----用来记者照相电视台摄像的专用服。就是这样,他还是在不断地“淘宝”。平常一分钱掰开来花,遇到心仪的藏品,那些爱不释手的宝贝他就会毅然决然掏空自己的腰包。你知道黄德宝收藏雷锋的藏品和资料种类多吗?你知道黄德宝收藏其他“红色”藏品多吗?书籍、报刊杂志、日记本、文件资料、宣传画、美术作品、生活用品、瓷器、徽标、宣传物品、名人题字等等应有尽有。不然,黄德宝的藏品怎么会达到近两万的数量,这个数量不是能够用小投入所能换来的。
        有一回,黄德宝听说武昌某剧场门前的一座雷锋塑像被撤了,放在什么地方一概不知道。家住汉口的他就象精神病一样每天乘车换车不停地寻找。足足半个月的时间,最后在省艺所属的一个专门做石膏像的小作坊找到了被抛弃在旮旯里的那尊雷锋塑像。欣喜若狂的黄得宝毫不吝啬花了几百元钱买下了它,之后便叫人帮忙抬到马路边叫了一辆出租车回到汉口。他家住四楼,一个弱小而又没有干过体力活的老黄只好又叫了两个收废品的花钱把塑像抬到家中。那天,老黄用了人民币四百多元,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还多。现在这尊有些旧痕的雷锋塑像就在陈列馆安详地摆放着,就像他最原始的用意一样彰显着一个时代的正义。
         江城的夜色是美丽的,有靠杯酒的夜色更美。借着马路边的灯光,吹着江水送过来的风,一把小靠椅加一张小方桌,上面摆着家乡的特色风味,我们常在一起享受城市的天伦之乐。借着家乡藕汤和臭豆腐的味道推杯换盏,在橘黄的路灯下我经常问他:哥,象你这样不感觉到苦和累吗?花这么大的精力,耗用这么多的财力来向已经和我们告别的“雷锋叔叔”多情?人家收藏的都是古玩钱币邮票古籍之类有价值的东西,而你——现在有几个像你这样沉迷英雄人物的?他说:不知道也说不清楚,也许有瘾吧。
        因为家庭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还因为心灵的那一丝丝痛,黄德宝确实不止一次想过要“金盆洗手”。但是,每当看到空洞洞的家,想到冷清清的自己,黄德宝在孤独中拒绝不了那些藏品的吸引。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万不能。黄德宝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次在收藏市场淘得自己心爱之物就因为囊中羞涩而忍痛其爱,那沮丧的神情,那失落的背影只有他自己能够感受。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看见了又得不到,你说多烦心!经济条件是收藏家最大的瓶颈,而黄德宝就是这样的淘宝者。
        平时正常的生活就有些捉襟见肘,黄德宝真没有能力去“豪淘”。在仅仅只有30余平米的蜗居里,黄德宝家里除了简单的卧具之外就是大包小裹的藏品,特别是一些纸质藏品堆到满屋。在黄德宝屋里出进恨不得都要小心翼翼。不过,在卧室靠窗户下的那张写字桌却没有那么杂乱。窗户朝西,冬凉夏热。一个一匹的小窗机一挂就是几多年,老黄基本不用。窗户外面就是这个城市最繁忙的一条交通要道,24小时没有间歇的车流不断地往各个地方涌动。就是这样的环境,黄德宝用他的手,用他手中的钢笔,用当时刻钢板的字体抄写抄作了《雷锋诗歌》、《雷锋戏曲》、《学雷锋大事记》、《中国学雷锋之最》、《中国学雷锋年鉴》等等共11个册子,字数达数十万。谁能相信一些过时了的、政治意味浓重的、枯燥无味的文字和资料在黄德宝手里竟如获至宝。与此同时,黄德宝坚持在备受经济控制的日子里寻求最廉价的雷锋资料收藏。一张旧报纸,一本旧杂志,一本练习本,一张小奖状,一尊小雕像只要与雷锋有关,他必收入囊中。2003年初,黄德宝下岗了,从此他开始艰难的打工生涯。
         一般的收藏人,大都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收藏门类进行淘宝、鉴别、收藏。资深的藏家在业内也有一些研究和交流的活动,那种活动仅仅是交流或者炫耀。除此之外,藏家就是收藏,就是比藏品的多少、品相的好坏、价格的贵贱。黄德宝则不同,他除了收藏之外还有创作。我们说过,过去的墙报板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表现舞台也为我们打下比较扎实的文字和美术功底。自打收藏学雷锋资料以来,黄德宝就开始了对学雷锋的研究。1996年1月,黄德宝的一篇研究性的文章《周恩来与学雷锋》在武汉《工人报》发表。这是黄德宝第一次见于报刊的文字,从手书到铅字他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的路程。而后,黄德宝见于各报刊关于学雷锋研究的文章缕缕出现。如《毛泽东主席与学雷锋活动》见于《长江日报》;《雷锋文化的动感韵律——浅谈学雷锋歌曲》刊登在《雷锋精神研究》杂志等等,一发不可收拾的黄德宝竟然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有关“学雷锋”的文章达十数篇。1998年2月,沈阳军区政治部编辑出版《雷锋志》,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一个普通战士编“志”的创举。黄德宝被邀请到此书的编辑中,并独立地编写了其中的四个篇章。这四个篇章恰恰是社会上从来都没有在任何纸媒看得到的。因此黄德宝得到了该书编辑部的赏识。
         黄德宝创新收藏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美术创作。学雷锋活动在我们这个国土上不间断地延续了半个世纪,各种美术作品不计其数。从未接受正规美术教育的黄德宝不可能跟大师们相比,他把很少的美术知识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剪纸相结合,创作了大量的以雷锋为题材的刻纸(剪纸的一类)。到目前为止,其收藏自己创作的剪纸已达上百件其中包括其他英模人物。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一幅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为底,在毛氏书法的笔迹中镂空并镶崁各种雷锋头像和松树的中堂条幅。在展览时,有网友仔细的数了一数,里面有94尊雷锋头像,这幅剪纸得到赞口不绝的褒扬,武汉市的官方报纸《长江日报》刊发后就把它收录为资料目录。为了丰富学雷锋展览内容,提高观众的兴趣,黄德宝还精心刻制了一套雷锋生平的剪纸共24张。按照黄德宝自己所言:因为雷锋仅仅22岁就失去了生命,用22幅刻纸做正题,另外两幅就是“序”和“跋”。
        岁月流淌的是时间是生命,而在收藏人黄德宝眼里岁月流淌的是积累是收获是一种传承一种正义的传承。他就象一片沃土上的耕者,在红色收藏这片土地上耕耘着自己或者别人的未来。

hd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16:00:21 | 查看全部
收藏的是种我们的'精神根基'。对此文的写作方向甚赞!盛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20:19:51 | 查看全部
前来支持原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3 20:46:05 | 查看全部
那是一个“激情众生”的年代,我们这一群(应该说是这一代)热血青年在“复课闹革命”的欢呼声中用笔墨,用激情,用青春在大大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缺壑的小角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02:19:42 | 查看全部
好文章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4:26:58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的支持!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6:05:48 | 查看全部

回 1楼(中油运输朱炜) 的帖子

谢谢!请多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6:06:28 | 查看全部

回 2楼(鸿雁) 的帖子

谢谢老师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4 16:08:04 | 查看全部

回 3楼(纤手香凝) 的帖子

谢谢!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4 16:25:05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1956whsg) 的帖子

我来灌水了,呵呵,欢迎不欢迎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