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3|回复: 0

写着写着眼睛湿了——听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刘庆邦授课有感

发表于 2014-11-14 16:11: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写着写着眼睛湿了。”在谈到自己正在创作的22万字关于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时,刘庆邦用不紧不慢的语速,平静地向大家讲述自己的写作状态。
        11月12日,在兖矿集团第二届文学创作培训班上,刘庆邦面对近百名文学爱好者,以一名师长的风范,而不是以著名作家、作协主席的姿态,与大家分享了个人多年来做人为文的心得体会。他平实的谈吐,谦和的语气,恳切的告诫,真诚的批评,无一不吸引着大家想靠近他,探究他,追寻他一部部作品里那些感人情怀、动人心魄的东西。
        是啊,一名50后的作家,一名作品和地位在中国都具相当影响力的人,还在坚守着文学的阵地,并在写作时把自己“眼睛湿了”的人,他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全国文学界的一面大旗,煤矿文学界的一座高峰,文化战线上的一名劳模。”陪同刘庆邦一起来授课的姚喜岱这样评价。作为曾经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姚喜岱对刘庆邦再清楚不过,“他的创作精神和能量非同一般。”当时刘庆邦负责《中国煤炭报》副刊,同时还担负着作为一名记者的新闻报道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便凌晨3、4点钟赶到班上写作,一直写到新一轮的工作开始。每逢春节或其他节假日,报社需要留人值班,他都是第一个要求留下,集中时间搞创作。“不出月余,一准能在某个报纸或杂志上见到庆邦的新作。”姚喜岱说,刘庆邦的文学成就是用一砖一石一点点铺垫起来的,他似乎拥有两个大脑,两个频道在运转,一个是他钟爱的文学,一个是新闻工作。他让我们大家望尘莫及。因为那时一旦听说哪个煤矿发生矿难,他立马背上黄包跟报社领导打个招呼就出发,从不犹豫,他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对于他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既完成了新闻报道任务,又为文学创作积累素材。
         喜欢读刘庆邦短篇小说的王安忆说过:很难想象在中国有刘庆邦这样的。
         刘庆邦在繁忙的事务之余,曾三次抽身深入不同的小煤矿体验生活,来去总是一个人,跟矿工吃住在一起,一住便是十天半个月。因此便有了报告文学《生命的悲悯》、长篇小说《断层》、中篇小说《神木》、散文《遍地白花》、《清汤面》等深入心灵的作品。
        刘庆邦问一知名作家,现在为什么不写了?现在写了谁看?“自己看也是动力。”刘庆邦回答道。
        作为作家,刘庆邦认为应具备体力、智力和意志力三种最基本的素质,三者相辅相成。虽然体力和智力有差异,但人人都有,差别就在于意志力。作家的意志力与自身的生命紧密相连,高质量的生命必然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不缺乏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天性、悲悯的情怀等。一个人可以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但永远不要怀疑,只要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就能紧紧地抓住自己生命的缰绳。
        让我们记住刘庆邦发自肺腑的话语:
        放低自己,低到井口以下;
        向生活学习,向矿工学习;
        向近处走,向深处走……
        也让我们期待:正写到18万字、集煤矿素材之大成的刘庆邦不赶着写的长篇小说早日问世,在打动和湿润我们眼睛和心灵的同时,给予我们煤矿人更多的温暖与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