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4 17:07:45
|
查看全部
非技术因素干扰地图绘制
《中国科学报》:时隔多年我们再提中国癌症地图的绘制,您认为这项工作所蕴涵的挑战和契机有哪些?
何裕民: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的确我也认为是非常难的。我们的文化中讲究“差不多就行”,因此各种统计实际上一直是广遭诟病的。类似GDP这么重要的数据大家都还有些将信将疑,癌症数据统计恐怕挑战更大。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年在各地会诊或巡诊,看到中国很多地方登记制度几乎只是个摆设,特别是农村地区。一方面现在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生了重病(很可能是癌)不一定去看,死了也不知道死于什么,这来源就缺失了;第二,基层计生医务人员,怀疑病人可能是癌症,病人就不治了,也没有层层上报。因此我一直认为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严重缩水的。
我举一个例子,几年前,我们有一笔数字不小的科研半公益经费,准备在苏北一个癌症高发地区与当地政府合作,去了解当地癌症发病现状,并无偿支持追踪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组织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促进康复。当地政府起初很积极,后来听说我们通过调查会公布数据,就无论如何不合作了,因为当地官员怕我们给他们“抹黑”。说白了,这些地方癌症高不高发不是科学家说了算,而是政府官员说了算。
普查跟不上,本身基础数据的提供就成问题,更不用说采集了;再加上中国“差不多就行”的文化传统,完成这项工作很容易,但要做到准确难度非常大。
支修益:制作新的癌症地图也是一个契机,我觉得有必要上升到国家行为,拿出文件要求各省市卫生厅、肿瘤防办、疾控中心、肿瘤医院确实做起来,在数据搜集、分析、地图编制过程中,发现在癌症登记方面有哪些不足,查缺补漏;另外也要跟公安、劳保、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动,建立起一个公共卫生专家参与的、各部门积极配合的体系,尽力保障每年都公布癌症地图。
以前北京朝阳区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北京是排第一位的,当时朝阳区到处是污染型工业,化工厂、玻璃厂、焦化厂……197个工厂都是排污的,现在这些基本都从地面迁出了。所以我觉得通过绘制地图对某些地区癌症防治划一句号,对以前工作总结的同时,也能为以后的防治提出更多要求。
癌症数据的统计,至少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做得还是不错的,比如北京每天新增110个癌症患者,肺癌占20.3%;上海是150个左右,肺癌占22%多。做得不错的地方就要实打实公布出来,每个地区逐步完善,慢慢我们整个国家的癌症数据就完整了——癌症地图总不能仅靠抽样调查。
中国癌症已出现新特征
《中国科学报》:现在距离上一份中国癌症地图(制定于197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已经超过35年了,这35年间,我国肿瘤发病情况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
支修益:我国癌症老龄化的趋势依然存在,但是癌症病发低龄化的趋势已经凸显出来。比如肺癌,烟民年龄有提前的现象,以前平均22岁,现在19岁就是烟民了。吸烟行为的低龄化,导致了肺癌发病的年轻化。其他疾病也一样,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过早介入,不管是吸烟、饮酒、结婚不生育等等,这些“生活方式疾病”也正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现在三四十岁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癌种的变化上,我国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因为我们本身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何裕民:癌症的发病率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有的癌症的发病率直线快速上升,如肺癌。1973年到2006年,肺癌的发病率上升了465%。当然,也有下降的,如食道癌、恶性葡萄胎等。但总体发病率及患病人数是直线上升的。这其中因素很多,人均寿命延长是一个,而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都是促进因素。这些还需要借助这项基础性工作前提下的进一步研究来加以明确。
从临床来看,癌症发病的性质也大有改变。比如,同样是食道癌,前些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近年来又有增多(至少在我们门诊上如此),而且升高趋势明显。以前林县的食道癌促使了国家层面对癌症预防的重视,发现生活方式粗糙,饮水问题、营养不良(如少油)等是危险因素。今天我们通过临床注意到,导致食道上中段癌症的往往是酗酒,而且,每每是白酒“酒风”特别好、喜欢“一口闷”的。这没有鲜明的地域差异,但男女差异明显(几乎都局限在中年男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