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贾平凹喜欢写农村题材,诚如他自己写到的自传性长篇散文《我是农民》。今年8月底,他还在《人民日报》发表过署名文章《让世界读懂中国》。
他深知目前中国社会处于大转型期,“在这个年代,中国是最有新闻的国家,它几乎每天都有大新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的发展是有启示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经验,也给中国作家提供了写作的丰厚土壤和活跃的舞台。”
贾平凹有时也和朋友去终南山拜访隐者,“那里面修行的人特别多,我也认识一些,但是我认识的更多的是庙里的,就是正儿八经出家的和尚。”
贾平凹是个足球迷,世界杯、欧洲杯、国足、女足和省里的足球都看,也写过评球的文章。贾平凹喜欢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各种汉陶罐、各种石头、木雕、玉、珊瑚,应有尽有。他写的散文《丑石》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而他最奇特的一个收藏当属各种盗版的《废都》,累计收藏了60多个版本。
以前,因为他的名气,也总有来索要字画的朋友。他后来发现有人要字画的目的不纯,比如会拿去送礼给领导。1996年他干脆写了个“润格告示”,自己卖字画,比如“字斗方千元”。如果没有会议,他至今保持的写作习惯是上午八点到工作室“上书房”,写到11点过吃饭、睡午觉,下午之后访客就陆续来了,其中也有聊收藏的,或买字画的。
贾平凹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他写的是中长篇小说以及散文,1987年,贾平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商周》,写的就是老家商周地区在80年代初期乡村的淳朴生活。而第二年他再发长篇小说《浮躁》,斩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也被誉为奠定他在中国文坛地位的作品,该书以农村青年金狗和小水的感情为主线,描写改革开放初期暴露的社会问题,“浮躁”一词展现的是打破封闭的躁动。陈涛
(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