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04|回复: 4

“羞辱”安倍暴露国人的狭隘 !!!

发表于 2014-11-17 13:46:4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羞辱安倍暴露国人的狭隘
----章文
归档在 俯瞰天下



昨日国内媒体大炒特炒习近平会见安倍时“不苟言笑”的样子,令我这个中国人以及“新闻老兵”感觉羞愧:首先,东道主在自己的国度冷脸待客,本身就不礼貌;其次,本国媒体还借题发挥羞辱远道而来的客人,更失风度。

令我不吐不快的还因为,在昨晚的一个聚会上,有好几位朋友为此叫好,他们的理由是“对于小日本,没必要好脸相待!”。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们的心理,但实在无法苟同这样的狭隘。要知道,安倍过来参加的是APEC国际会议,只不过这个会此次在中国北京举行。倘若下次移师东京,日本人以牙还牙对待出席会议的中方领导人,中国人作何感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很多国人就是听不进去呢?相反却喜欢选择“冤冤相报”,昨天你刺我一剑,今天我还你两刀。时间已经过去60多年,不少同胞对于日本的“仇恨”似乎历久弥新。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下来回顾历史,我们将发现日人阴谋的得逞,其中有中国人的“帮忙”。83年前(1931年9月18日),正是因为中国各派势力将自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才导致日本关东军在1万对东北军14万的兵力悬殊情境下,居然得以半年之内占领东北三省!

张学良的“不抵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汪精卫的夺权行动以及其他势力的趁机坐大,在在都显示当时的中国并无团结抗日的集体意志和决心,以涣散对坚决,败局是必然的。回望历史,只能喟叹这是中国的宿命,很难将责任完全归结于某个具体的人和派别身上。

对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及其后对于中国的全面侵略,给中国带去的巨大伤害,无论怎么声讨、谴责都不过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从未曾忘记那段历史,并以种种方式予以纪念。但是,记住历史并不是仅仅记住仇恨,而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益来者。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近些年在所谓的“反日抗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过激并值得检讨的地方。例如“抵制日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日经济互惠互利的大背景下,就有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了。进而怒砸同胞所购的“日本车”,就更是离谱之举;再例如“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调,就简直是“祸国殃民”了。中日两个大国一旦开战,必然两败俱伤,谁也休想从中讨好。

在我看来,最适宜的纪念方式不能仅陷入悲情的回忆和报仇的快感,而应反省并自强。当年正是由于国人的团结和力量不够,致使日本能够以小欺大。其实放眼整个近代史,中国遍受列强欺辱,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均是由于自己不够强大的缘故。

但当下中国存在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不正视、甚至歪曲历史。抗日史更是被扭曲得厉害。历史教科书中存在不少失实的地方,而反映抗战的电影和电视剧大多都是意淫之作。从这样的“历史”中,很难汲取有益的教训。

很多国人根本不了解当年日本人是怎么得逞侵略野心的,也不清楚战后的日本发生了哪些变化,脑子里只有“日本鬼子可恶”的古板印象。我本人去过日本,对其做过一定的研究,整体而言并无好感,但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强大”之处。

向“强者”学习,哪怕“强者”是曾经的“敌人”,也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事。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为了强大自己,为了不再受人欺负。日本当年也经历“丧权辱国”的“黑船事件”,被美国海军舰队洞开国门。但日本应之以“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从此走上强国之路。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少国人因此变得骄傲起来,对待日本的态度更多了几分粗暴。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事情。且不说人均GDP,我们与日本相距甚远,就是文明素质方面,我们也与日人相差很多年。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日本人的国际形象远远超过中国人。

无端地羞辱他人,虽解了自己的一时之气,却给外界留下气度狭窄的坏印象。中国乃文明古邦,当礼遇远道而来的客人。况且“远亲不如近邻”,中日首脑此次能够会面并握手,有力地缓解了过往一段时间的剑拔弩张,对于两国以及亚洲和平都是大的利好。
章文
资深媒体人,知名博客。察哈尔外交学会研究员,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中国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博文被《经济学人》、《纽约客》、《卫报》等世界知名媒体转载。著有时政畅销书《民主不是说着玩的》、《非暴力的“战争”—甘地传》。(专栏首发东网)





您可能也喜欢:
安倍的偶像
安倍夫人的风格
“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G7不买安倍的账?
恭喜安倍带日本人走上不归路
奥巴马取消会见安倍预示不妙?







3




上一篇 << 王岐山的“不敢、不能和不想”
      下一篇 >> 辽宁日报,你想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7 13:54:12 | 查看全部
这篇中有很多外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7 13:54:28 | 查看全部
再次感谢给我们提供新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3:54:44 | 查看全部
反省比仇恨更有意义
--章文
归档在 俯瞰天下
9月17日,网上曝出中国驻冰岛大使马继生夫妇俩涉嫌向日本方面泄露国家机密而遭被捕的消息。据称,马继生夫妇今年农历年后即遭国家安全部门逮捕。但官方并未对外宣布,中国驻冰岛大使一职从2月悬空至今。


选择在“9.18事变”83周年之际,抛出这样的消息,无疑是对即将到来的“9.18”反日抗议活动提前做了预热。


当然,“马继生间谍事件”在今天的中日关系中只会是个涟漪,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但这个小插曲却蕴含着历史的意味:83年前,也正是因为中国各派势力将自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才导致日本关东军在1万对东北军14万的兵力悬殊情境下,居然得以半年之内占领东北三省!


张学良的“不抵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汪精卫的夺权行动以及其他势力的趁机坐大,在在都显示当时的中国并无团结抗日的集体意志和决心,以涣散对坚决,败局是必然的。回望历史,只能喟叹这是中国的宿命,很难将责任完全归结于某个具体的人和派别身上。


对于日本发动“9.18事变”以及其后对于中国的全面侵略,给中国带去的巨大伤害,无论怎么声讨、谴责都不过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也从未曾忘记那段历史,并以种种方式予以纪念。但是,记住历史并不是仅仅记住仇恨,而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益来者。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近些年在所谓的“反日抗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过激并值得检讨的地方。例如“抵制日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日经济互惠互利的大背景下,就有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了。进而怒砸同胞所购的“日本车”,就更是离谱之举;再例如“中日必有一战”的论调,就简直是“祸国殃民”了。中日两个大国一旦开战,必然两败俱伤,谁也休想从中讨好。


在我看来,最适宜的纪念方式不能仅陷入悲情的回忆和报仇的快感,而应反省并自强。当年正是由于国人的团结和力量不够,致使日本能够以小欺大。其实放眼整个近代史,中国遍受列强欺辱,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均是由于自己不够强大的缘故。“落后就要挨打”,在国际关系尚未完全走出丛林状态的今天,依然适用。


但当下中国存在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不正视、甚至歪曲历史。抗日史更是被扭曲得厉害。历史教科书中存在不少失实的地方,而反映抗战的电影和电视剧大多都是意淫之作。从这样的“历史”中,很难汲取有益的教训。


很多国人根本不了解当年日本人是怎么得逞侵略野心的,也不清楚战后的日本发生了哪些变化,脑子里只有“日本鬼子可恶”的古板印象。我本人去过日本,对其做过一定的研究,整体而言并无好感,但也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强大”之处。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均在中国之上,值得中国学习。


向“强者”学习,哪怕“强者”是曾经的“敌人”,也不应当成为一件难事。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为了强大自己,为了不再受人欺负。日本当年也经历“丧权辱国”的“黑船事件”,被美国海军舰队洞开国门。但日本应之以“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从此走上强国之路。


我以为,今天来纪念“九一八事变”,应当超越仇恨,并且不应仅仅局限于中日关系,而应将中国置于世界格局中,从更高的层面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自己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落后之处。清醒的反省比耽溺于往事更有助于自强。
(首发凤凰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8 23:28:54 | 查看全部
独特的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