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职场兵法]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3:08 | 查看全部
文化

紧抓教育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他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178] 称为“八股文”。[33] [30]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
朱元璋墨迹
朱元璋墨迹
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3:25 | 查看全部
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33] [30]
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3:39 | 查看全部
民族

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明代回族没有优待身份。但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3:57 | 查看全部
社会

养老政策
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168]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181]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181]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 “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4:11 | 查看全部
抑制商人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4:25 | 查看全部
个人作品
编辑

书法

神明天纵 默契书法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朱元璋神明天
朱元璋 大军帖
朱元璋 大军帖[182]
纵,默契书法。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4:42 | 查看全部
诗歌

朱元璋尽管出身寒微,没有受过孔孟的诗书礼乐的教育,但他并非仅仅是一个草莽英雄,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其韵律意境自然不及李白苏轼,但豪情壮志却也有相当的艺术震撼力。[184]
《金鸡报晓》[185-186]   
《示不惹庵僧》[187-188]   
《咏菊》[189] [188]
《咏雪竹》[190] [188]
《野卧》[191] [184]
《钟山赓吴沉韵》[192-193]   
《宝光废塔》[194] [193]
《钟山》[195] [193]
《赓僧韵》[196] [193]
《赠四仙》[197] [193]
《东风》[198] [193]
《新雨水》[199] [193]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200] [193]
《又赓吴哲韵》[201] [193]
《又赓宋璲韵》[202] [193]
《雪诗赓曹文寿韵》[203] [193]
《又赓张翼韵》[204] [193]
《游钟山》[205] [193]
《思老试壮》[206] [193]
《神凤操》[207] [193]
《庐山》[208] [193]
《大祀》[209] [193]
《钟山云》[210] [193]
《谕临蒸县官》[211] [193]
《闻人岭南郊行》[212] [193]
《咏南越》[213] [193]
《竹榦青乐钓》[214] [193]
《牧羊儿土鼓》[215] [193]
《横秋风吹笛》[216] [193]
《沧浪翁泛海》[217] [193]
《题神乐道士》[218] [193]
《云衲野人》[219] [193]
《钟子炼丹》[220] [193]
《入如来禅》[221] [193]
《思亲歌》[222] [19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4:56 | 查看全部
其他

《大明御制皇陵碑》
《与田兴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5:09 | 查看全部
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31]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31]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22:05:21 | 查看全部
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