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浪财经讯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今日发布“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势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问题和建议——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在报告指出,四大因素对企业经营造成压力。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设备利用率总体偏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二是市场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显不足;三是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支出上升较多,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和非税费用有所增加,企业经营负担加重;四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应收账款有所上升,资金紧张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
同时调查发现,目前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制造业,制造业明显好于采矿业;另一方面,制造业内部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医药、电子设备、汽车、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制造业;此外,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对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依赖较多的西部地区企业。
同时,企业经营者希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迫切期待政府积极推进改革,特别是在公平竞争、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行政审批事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以下为详细调查报告: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势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问题和建议——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仍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加快成长。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改革成效尚未完全显现,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给企业转型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为了解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了解他们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以及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14年8月至9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4·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22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国家税务总局[微博]收入规划核算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微博]市场监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与前21次年度跟踪调查一样,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截至9月29日共回收问卷2,458份,其中有效问卷2,446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
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0.7%、7.2%、4.7%、2.8%、2.5%、2%、1.9%、1.3%、1.1%和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占68.2%,中部地区企业占19.7%,西部地区企业占12.1%;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1%、29%和60%;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5.7%,有限责任公司占43.1%,私营企业占23.7%,股份有限公司占16.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1%,股份合作企业占4.4%,集体企业占1.4%(。 本报告的主要结论:
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企业产销下滑缓中趋稳,出口温和回升,库存基本正常,盈利基本平稳,企业景气整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从对未来的预期看,企业经营者预计未来订货稳中有升,出口趋于好转,价格基本平稳,盈利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保持温和增长,企业经营可望延续平稳运行趋势。
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在当前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经营保持基本平稳运行的同时,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以及企业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小。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设备利用率总体偏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二是市场需求特别是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显不足;三是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和环保支出上升较多,同时企业的税收负担和非税费用有所增加,企业经营负担加重;四是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应收账款有所上升,资金紧张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
企业面临的这些困难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企业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调查发现,目前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制造业,制造业明显好于采矿业;另一方面,制造业内部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以医药、电子设备、汽车、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制造业;此外,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企业经营状况要好于对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依赖较多的西部地区企业。
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三期叠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短期内不会消失。面对“新常态”下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多数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应对日益上升的成本压力,同时加快产业升级和进入新行业的步伐,积极引进人才和更新设备,加大研发投入,主动应对挑战。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也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完善企业外部环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希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迫切期待政府积极推进改革,特别是在公平竞争、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行政审批事项,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总体平稳
关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6.8%,认为“一般”的占51.2%,认为“不佳”的占2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3年略低了2.7个百分点,不过要好于2014年上半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与上半年相比,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景气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4)。
从不同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20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3年相比,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工、化纤、钢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
企业景气状况回升较多,而采矿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等行业企业的景气状况下滑较多(见表5)。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企业现状“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34.8%,比2013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其中“非常满意”占1.4%,“比较满意”占33.4%;“一般”的占34.4%,“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30.8%。以5分制计算,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满意度的评价值为3.01,略高于2013年的调查结果。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的满意度评分较高,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评分则相对较低
在经营状况企稳的同时,企业的产销继续呈现下滑态势,不过下滑趋势缓中趋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生产(服务)量比去年 “减少”的企业经营者占34.7%,“持平”的占42.5%,“增加”的占22.8%;认为目前企业的销售量比去年“减少”的占42%,“持平”的占33%,“增加”的占25%。调查发现,认为目前企业产销量“减少”的比“增
加”的分别多11.9个和17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上半年的调查结果,不过仍差于2013年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通用设备等,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汽车、电子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则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要多于“减少”的企业(见表7)。
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通用设备等,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电子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则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要多于“减少”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