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0 16:06:59
|
查看全部
疑问二:合理吗?
中国式的高校分层体制虽然在国际上并不通用,但并不能据此就对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作出明确的判断。那么,就这种等级划分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制度究竟合理吗?
让时间回到4年前的2010年。
当年,基于我国赴英国留学生申请量剧增,英国高校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条件“普涨”,要求“中国前100名的高校”成为研究生入学的门槛。而对于“前100名”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本科学校是否属于“211工程”“985工程”高校。
这则消息让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极为愤怒。在为本报撰写的评论中,他疾呼:“取消高校等级制势在必行。”至于原因,他提到这种行政式的等级划分既是对低等级高校的一种歧视,也必将加剧应试教育之风。
“把学校分成了等级,就意味着把培养出来的人才分成了等级,这必将严重挫伤一般高校及其学生的积极性和感情。许多学生把考取名校、重点大学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这就造成其不惜一切代价拼命追求高分成为考试机器。”杨德广说。
事实上,对于目前高校分层制度的合理性,持否定态度的远不止杨德广一人。
“从政府角度看,推行类似‘985工程’之类的分层制度,其侧重点还是想找一些拔尖高校,通过不同项目支持,使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单靠这种行政力量,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储朝晖说。
据介绍,曾经日本政府也有过类似的想法,通过政府力量将某些日本大学推到世界前沿,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条路子走不通。“政府力量可以把一所大学推到国内前沿,但这种模式催生的‘世界名校’是很难在国际上真正立足的。”储朝晖说,于是在2004年,日本政府下决心进行高校法人化治理。“这条经验对中国的大学同样适用。”
对此,侯定凯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当前人们都在反对高校的同质化倾向,但在很大程度上,目前的分层政策是事与愿违的。”他说,分层本身是要实现差异化发展,但由于人为政策的引导,人们已经将某些“高层级”高校当成了某种模式和标准。“只有跻身更高的地位才能获得更多资源。于是,大家都奔着‘211工程’标准去办学。而这些所谓‘标准’有时又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进行项目评判时,学生培养质量往往并不是硬杠杠,学科是否齐全则更具参考性。于是,为了向标准看齐,某些本来学科特色明显的高校,也开始追求“大而全”。
“总之,在现有分层模式下,一些好大学反而成为大家追求的‘模式’。毕竟模仿比创新容易得多。”侯定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