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0 16:11:15
|
查看全部
《中国科学报》:平台催生创新,河北科技大学通过平台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孙鹤旭:首先是青年科研人员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近两年,学校已有3名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河北省第三批“百人计划”,5位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我校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会评论》(JCR影响因子达30.425)、《控释杂志》、自然系列《科学报告》等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二是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升。近两年,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增加,连续承担两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的突破,有关非编码RNA识别算法、基因表达相关性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递增,2013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72件,较上年增长80%,知识产权授权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100位,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总量列全国高校34位。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日益凸显。承担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的研究开发”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伊潘立酮生产工艺;研发的“基于人工电子受体的休止细胞筛选系统”,破译了小菌生长必需因子,世界上首次实现纯种发酵;申报的国家04科技重大专项“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头设备开发及应用”获准立项,“搅拌摩擦焊在通用飞机上的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通用飞机先进焊接技术应用的空白;工程菌蛋白药物的高密度发酵和提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攻克了相关技术工艺的难题。
四是服务区域经济、引领地方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被河北省国防科工局认定为“河北省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2013年,我校被列为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省属重点高校。我校作为依托单位建设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0个,我校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通过验收;在省属高校第二个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专家论证,进入建设期;学校与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环保厅共建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与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合作建立的“环境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河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迈出了政、产、学、研、用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新步伐;与武强金音集团、吴桥杂技大世界、阳原县泥河湾遗址开展合作,积极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目前,学校已经与68个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研究单位建立了科技教育合作关系,共建100余个产学研基地,与石家庄制药集团、格力集团(石家庄)、中钢集团邢台轧辊有限公司、冀中能源集团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秦皇岛耀华玻璃钢股份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近70%来自于企业和地方政府。2014年学校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实现了过亿元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