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若没传统的根
琢出的作品就是“四不像”
出身江苏扬州书香门第的顾永骏,幼年受家学的影响,对美术、戏曲等充满喜爱。1962年9月,20岁的他来到扬州玉器厂当学徒。半生的琢玉之路由此打开。“当时看到玉雕作品,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它们很新鲜、很美。”顾永骏说,于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去学琢玉,而且越学兴致越高。但是当年琢玉条件很辛苦,皆用最原始的方式,用金刚砂打磨玉石,也很危险,“一不小心,手就划破了。直到今天,满手伤痕,也有金刚砂埋在手上。”
而为了提高个人的综合文艺功底与素养,顾永骏更抽出业余时间临摹名家画作。如山水画,临摹唐伯虎、仇英等人的作品;人物尤以仕女为重,临摹了王叔晖先生的《西厢记》、上海画家刘旦宅的红楼梦人物画等。“我临摹画作,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创作。”顾永骏多次强调,在他看来,古代玉文化相当深厚。“中国古典文学是传统,是根基,琢玉有了根,才能往下传承。”
所幸的是,顾永骏透露,源远流长的中国琢玉技艺,不管哪一流派,皆有后人在传承着。为何不能摈弃传统?他认为,古人一定有他们的“道”。以常见的古玉“知了”为例,在汉代,八刀就出来了。因此就有了“汉八刀”这一说法,足见古人琢玉功夫的高超。顾永骏直言,假如当代琢玉技艺没有传统,琢出来的作品,就是“四不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