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9|回复: 15

【职通车】高材生入基层 当事人是咋想的?

发表于 2014-11-26 09:38: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27245826_14168140281871n.jpg   “我喜欢在一线工作,那里有我成长所需要的土壤。” ——谢邦鹏

北大高材生转学技校,清华博士甘当一线电工,硕士毕业生买米粉,肉夹馍……近期这样的新闻信息层出不穷,大众不解: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想不开”,放着光明的前途不要,要钻这样的牛角尖,对此这些当事人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39:13 | 查看全部
谢邦鹏如今所从事的工作,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大材小用。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不过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

  与他同一年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走出来的同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进入电力相关科研院所做研究,有的到高校当起了教师,还有的早已在福建、广东等地的电力系统内走上管理岗位。而同样出身“名门”的谢邦鹏,却老老实实地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

    至今,他已经在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电保护班组的最前线干了整整6年。

    当事人说

    社会大众的不理解让谢邦鹏也不解,一个电力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到电力工程的基层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究竟有什么好奇怪的?实际上,在攻读博士阶段,谢邦鹏就已经想好,要尽可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力系统泰斗级学者卢强也是这么认为。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博士,需要补什么课、在哪里可以补上这门课,“实践要多一些,越多越好”。

    卢强以现场录音的形式,力挺已经从自己手下毕业多年的谢邦鹏,“我支持并赞成具有高等学历之才俊,厉行于生产一线,使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实际,这不仅不是轻用人才,反而是历练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

    在一线工作时间长了,谢邦鹏开始展现出“高技能人才”的水准来了。他终于有了“高大上”的机会,只不过,所有这些“高大上”的研究、创新,主要都来自最一线、最基层。最近3年,他主导或以主要参与者身份完成了27项具有专利的小发明;5年时间,发表中英文论文8篇。

    实际上,在一线,谢邦鹏从未有过“大材小用”的感觉,相反,正是一线工作的经历,给了他更多、更实际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40:20 | 查看全部
127245826_14168150399681n.jpg 周浩:“毫不后悔,很庆幸”

  3年前,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

    大一上学期,周浩努力地适应一切,浓厚的学习氛围、似乎永远也上不完的自习、激烈的竞争环境……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开始感受到了不适应。到了第二学期,理论课更多了,繁重的理论学习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生命科学是比较微观的一门学科,侧重于理论和分析,操作性不是很强。而我又喜欢捣鼓东西,喜欢操作。所以我们互相不来电。”

    从北京大学退学,要去一个听都没有听过的技术学校,这样的想法一定是疯了!当时,周浩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都这样认为。

    “我一直比较在乎别人的看法,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你的一生就毁了。”周浩说:“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当事人说

    除了学院的培养,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这让他在这里得以大显身手。“大学的生活很散漫,而技师的生活就是‘朝八晚五’,一切都靠自律。”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周浩兴奋不已。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而别的同学都已经学了两年,为了赶上大家的进度,他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很快,周浩便成了小班中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

  周浩的努力没有白费。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尽管有很多企业向周浩伸出橄榄枝,但对于未来,周浩有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的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

  周浩说:“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而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41:51 | 查看全部
127245826_14168164890461n.jpg 杨洋:“我一定要把兰州的本土文化发扬出去,并且坚守下去。”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海外企业的高级白领,80后的杨洋有着10年在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创业的那股热情催促着杨洋回到了兰州,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要自己创业,开一个酿皮店。

    回到了家乡,当杨洋把自己的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父母的时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但是大家的质疑并没有动摇杨洋的决心,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向大家证明,硕士生也可以卖酿皮,而且还可以做得与众不同。他不仅仅是要卖酿皮这么简单,更是要把兰州的本土小吃文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到更多的城市。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忙前忙后,而且充满着热情,最关键的是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杨洋的父母也被他打动了,他们同意了杨洋的决定,并帮助杨洋一起开起了酿皮店。

    当事人说

    从开店的第一天起,杨洋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学做酿皮、管理经验、规划店里的发展细则……杨洋这个老版一点都不轻松,而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自己现在也已经基本掌握了酿皮的做法。

    说到开店,杨洋谦虚地说自己还是个新手,但他认为新型的管理制度,才会令“大众高担酿皮”这个老牌子有新的生命力。采访到最后杨洋说“提到兰州,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兰州牛肉面,酿皮也是兰州特色,而拉面哪里都有,酿皮为什么不能哪里都有?酿皮为什么就不能做到全国各地?我一定要把兰州的本土文化发扬出去,并且坚守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42:49 | 查看全部
北大硕士:米粉店里找寻不一样的人生===

127245826_14168178262651n.jpg 张天一:“外在的东西,没有可以再争取,不难,难的是打破自己内心的条条框框。”

    中午时分,北京CBD的白领们从写字楼里走出,三两一群。他们穿着各式职业装,穿梭在一家家饭馆的门前,手里攥着手机、钱包,还有工卡——那种“打卡人生”正是张天一和他的伙伴们极力抗拒的生活。白领们在米粉店门前排起了长队,门把手上早已挂上了“米粉已售罄”的牌子。有人经过,好奇地举起手机拍照;有人在店里吃的满头大汗,还嚷着再加点辣。店里的顾客和这家开张不久的米粉店一样充满活力,脸上大多挂着兴奋的笑容。

    “开店之初,我们在想没人来怎么办,现在则是在想人太多了怎么办。”起初,他们预计每天能卖出50份米粉,但在媒体的报道之下,米粉店的知名度迅速扩散,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400份。有人专程从远处打车过来一饱口福。只有19个座位的小店在就餐高峰期愣是容纳了30人。后来,张天一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每日限量提供120份米粉,上午70份,下午50份,通常情况下,需要提前半天通过电话预约才能排上号。

当事人说

    张天一说,如果自己去做了公务员,可能想的是三年当科长,五年当处长;如果去了律所,想的是三年当合伙人助理,五年当合伙人。但他不会明白向上爬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他又回归了传统意义上稳妥的生活,但有了开店的经历,谁说不是一种收获呢?

    “从这家餐馆开业的第一天起,或许对我自己而言,我就已经成功了吧。我觉得,外在的东西,没有可以再争取,不难,难的是打破自己内心的条条框框。”张天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44:01 | 查看全部
===“草根”创业:从最普通岗位干起 努力追逐精彩人生 127245826_14168195140781n.jpg 袁泽陆:“我们希望把肉夹馍做成中国的‘麦当劳’,卖向全世界。”

    袁泽陆去年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毕业,在做肉夹馍之前是百度大数据部的一名产品经理。和他类似,其他几名合伙人也都毕业自西安交大,同样先后在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过。

    创业初期,几个1.8米出头的小伙儿其他什么事也不做,站在店里一看就是一天。去年年底,几个小伙儿战战兢兢地在北京用电烤炉做出了自个儿的第一锅馍。尝了几口,几个人不约而同皱起了眉头:“馍太干,肉太油!”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有的忙着去寻找更适合店里的大功率烤炉,有的忙着调整配方,今年3月份他们在清华校园里办了场几十人的小型试吃会,看着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咬下一口后面露笑容,几个小伙儿这才放了心。

    当事人说

    袁泽陆说:“我们这代人想创业的意愿特别强烈。我们从小听着张朝阳、李彦宏这类大佬的故事长大,但进入他们的大公司却只能成为一颗‘螺丝钉’,上升空间有限。我们希望把肉夹馍做成中国的‘麦当劳’,卖向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09:44:38 | 查看全部
对于谢博士今日的工作,“大材小用”是客气的评价,“混得不好”、“没有出息”,可能是很多围观者的真实想法——一个清华博士,怎么“混”到这个地步?这是我国社会需要调整的人才观:给人才设定职业框架,并以岗位的“光鲜度”,论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当前社会评价人才是否“大材小用”,用的是学历与就业画等号的传统思维,什么学历就应当到什么职业岗位就业,如果就业岗位低于社会预期,就是“小用”或者“教育浪费”、“人才浪费”。近年来,博士到中学任教、到生产第一线工作,都被视为“小用”。或者用其说明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身份贬值,等等。

  在现代社会,学历和就业不该画等号,学历只反映学生的求学情况,就业则要看求职者本人的职业意愿、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从统计结果看,某一学历毕业的学生,可能更大比例从事某一类型工作,比如博士毕业者,有相当部分从事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却不能得出,博士毕业一定要从事某类工作,才是人尽其用、没有浪费的结论。

  人才是否“尽其用”,不在于学历身份和岗位的等级对应,而在于职业是否符合人才自身的兴趣、理想,是否给其施展才华的空间。只要职业符合他本身的兴趣、爱好,就值得尊重,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让其快乐工作、生活。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再用传统的学历身份观念,来看待教育和就业,会扭曲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教育观和人才观落后于时代发展有密切关系。

  很多人盲目追逐提高学历等级、身份,不管自己是否有求学的意愿,得到的不是高质量教育而是一个虚无的学历身份;而在劳动等级之下,很多人受“面子就业观”的影响,死要面子活受罪,宁可啃老也不愿意找某些工作,或者为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升官、发财——而迷失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3:41:40 | 查看全部

回 楼主(鸿雁) 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3:41:45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3:41:5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