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27 16:36:27
|
查看全部
光谷在光,更在谷
光谷有句口号,“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创新的体制机制,是灵魂。
回顾光谷20余年的发展,一直走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
“我们的企业,是通过创新创业模式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孵化过程很难,我们用了18年时间才实现第一个1000亿,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光谷依然保持20%—30%的增长,到2009年花了不到3年时间实现第二个1000亿,后来又陆续跨过4000亿、5000亿大关。”夏亚民说,据不完全统计,东湖高新区排名前100名的企业,80%以上是本土企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新区出台了“黄金十条”,并建设资本特区、人才特区。2010年,东湖高新区出台了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开展以商标、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作资入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试点。
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建成各种孵化器29家,孵化器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3000家,成为全国孵化器规模最大的高新区;组建了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9家有龙头企业牵头的技术创新联盟。
2013年以来,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激活了400余项高校成果入园转化,新注册科技企业6000家,推动100余家企业实施股权激励。
自2009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东湖示范区专利申请量保持年均50%以上增速,2013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占武汉市的半壁江山。
在科技部公布的115家全国高新区评价结果排名中,东湖高新区连续两年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第3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2位。
今年11月19日,东湖高新区启动第八批“3551光谷人才计划”申报工作,面向全球征集有志到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对通过评审创业类重点人才最高可获得1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特别优秀的世界顶尖人才还可一事一议,最高可获1亿元。
这一高强度的引智策略,可算是国内罕见。
夏亚民认为:“决定光谷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否整合全球的创新资源。”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光谷肩负着国家战略、民族使命。“创新和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只有一起发动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武汉市委常委、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说,光谷已为自己设立了赶超目标,创新驱动以美国硅谷为对标,开放驱动以上海自贸区为对标,通过1—2年的改革试验,为湖北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认为,光谷只有将自身的体制、产业优势辐射到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链条,营造出“谷”效应,才可以真正赶超“硅谷”。“这是一场颠覆性的全新探索。”李鸿忠如是评价光谷的改革。他说,光谷的示范试验核心在于改革和“放权”。 |
|